“來安徽兩年,通過這幾次活動,算是對皖南、皖北的地理氣候以及農業模式有了更全面、更具體的了解。不僅如此,每次活動還可以和當地食用菌生產者面對面交流,到生產一線實地觀察,彼此之間建立聯系,這有利于我們了解食用菌產業中的現實情況,發現生產管理中的問題,與生產者一起及時解決。”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食用菌團隊的青年教師龔賽是安徽省“青年專家(博士)科技助農服務團”中的一員,足跡從阜陽、蚌埠、淮南到池州等市,談起“赴基層開展鄉村振興科技賦能活動”,他頗有感觸。
“以前認為參加涉農企業代表會的是父母那樣的長輩,每次對接前心里都會有所躊躇——該怎樣恰當交流。可是,參加之后才知道,我所面對的基本都是與我年紀相仿的‘90后’青年。”龔賽高興地說,“接觸這么多投身于農業的同齡人,我們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光,看到了鄉村的未來”。
相仿的大好年華,讓他們有更多的相同話題,對于問題的探討也更加熱烈和深入。“從業者們對于食用菌產業的一些理解正是我們作為科研人員很少深入思考的地方,他們的勇敢嘗試也為科研工作帶來很大啟發,譬如室內羊肚菌——竹蓀周年化層架式栽培模式。”在和農業青年的交流當中,龔賽有了不少意外的驚喜收獲。
“對于食用菌產業從業者,尤其對青年從業者來說,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問誰、向誰求助;對于從事科研的青年工作者來說,卻是不知道該在哪里、該向誰施展自己的專業才能,不知道產業中實際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個人的研究方向也很容易與產業脫節。”龔賽說。
在實地考察交流中,龔賽看到各個食用菌從業主體是“各有各的痛”——或苦于羊肚菌重茬減產損失嚴重,或苦于夏季高溫平菇產量不佳導致大量大棚閑置浪費,或苦于香菇菌棒滅菌后黑化致使接種后出菇產量低,或苦于頭茬香菇收獲后養菌不到位導致的后茬菇體薄、開傘早、產量低、價格低,或苦于生產出的羊肚菌栽培種和營養袋缺少買家,或苦于菌渣難以有效處理而污染環境等問題。
食用菌產業雖然已經是繼糧食、蔬菜、果樹、油料之后的第五大農業產業,但是其真正發展壯大卻在近幾年。“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多問題。”龔賽介紹道,“在產業中,從業者往往是比科研者更有經驗的,他們遇到的問題也往往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這些也恰恰是我們科研者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甚至可能成為我們的研究方向。”龔賽表示,從業者的問題涉及到不同的菇種、產業的不同環節,想要解決,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需要依托科研團隊,并與從業者積極合作。
針對上述問題,龔賽所在的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食用菌團隊已經涉及了相關研究。龔賽主要從事羊肚菌的育種栽培研究,希望通過合適的菌種——作物輪作來克服羊肚菌種植中的重茬減產問題。前期試驗主要在合肥市開展,見識了安徽南北地理氣候的巨大差異后,區域因素也成為其試驗中考慮的重要方面,“食用菌對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十分敏感,在相應的環境條件下才有可能篩選出適應當地的栽培品種。”不僅如此,龔賽還在嘗試羊肚菌栽培方式的優化,“傳統的羊肚菌栽培方式都是先播種后放營養袋,如果能把這兩項操作合二為一,不僅可以減少人工成本,而且能夠避免兩項操作銜接過程中對菌絲擾動所造成的潛在不利影響,倒栽模式便具有這樣的潛力,具體效果如何還需要試驗驗證。”他說。
食用菌作為菌物的重要成員,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能量和蛋白質,而且是物質循環中的重要參與者,可以有效地分解農林廢棄物。國家已經認識到其在農業、生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以及“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的“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提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正欣欣向榮。當問及食用菌產業的前景,龔賽所在團隊以及相關從業者們對于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充滿了信心,與“菌”同行的路上,他們并不孤單。
龔賽和團隊成員在田間采集羊肚菌
(記者沈思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