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講述人:北京郭守敬紀念館館長 張鵬
怎樣給孩子們講好文博故事,是個系統性的話題。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給孩子們講解的經驗中,有兩點感悟特別想和關注博物館教育的伙伴們分享:
一是“有意思”,即讓孩子們在參觀學習中發現樂趣,獲得成就感。講解員作為橋梁,要建立起孩子們的“已知”與博物館的“未知”之間的共鳴。首先要了解,要深入挖掘博物館展覽和文物中適用于兒童的教育資源,也要掌握孩子們在知識、視野、經歷等方面的背景差異,如此才有建立共鳴的基礎;其次要回歸,找到孩子們關注的角度,既可以是激發求知欲的興趣點,也可以是和現實學習生活呈現出不同認知的矛盾點等;最后是共學,并不是把結論直接展示在孩子們面前,而是通過觀察、發現、引導三個步驟,帶領孩子們從獲取文物的信息素材,到發現某個特別的側面,再到以啟發和引導去解答前述發現,讓孩子們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參與到共學的過程中。對孩子們來說,有意思的,不僅僅是展覽和文物帶來的“新知”,更是在博物館里沉浸學習的過程。
二是“有意義”,即讓文物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啟發成長、照亮未來。講解是博物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為孩子們講解博物館至少有五個維度的目標,即基本素養、學習能力、情感塑造、生活方式和未來可能。講解員并不是為了過去而講過去,而是為了今天和明天而講過去,要注重將展覽和文物所傳遞的信息和情感,與當下的生活、未來的創想等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孩子們感受到博物館的時代活力,讓面向孩子們的講解變得更加有意義。比如在講解中軸線15個遺產點之一的萬寧橋時,不僅要講到單拱石橋本身的結構、造型和細節等,也要講到其在元大都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坐標意義,更要講到今天我們是怎樣既保護好這處世界文化遺產點,又不影響城市道路交通,讓文物遺產以更加完整和諧的姿態融入我們的城市生活中。
對孩子們來說,每位講解員不僅是老師,更是伙伴。在博物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是同路人,與孩子們有著同樣的熱愛與好奇;他們是領路人,給予孩子們學習路徑的點撥和引領;他們是指路人,為未來的終身學習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指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