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到了什么年代,“啃老”都不會成為一個褒義詞,畢竟對于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來說,不選擇上班工作,反而在家里啃父母的老,這不僅從道德情感上說不過去,就連在親戚朋友眼中,也是非常丟人的。
可令人怎么也沒想到的是,現如今,有一批年輕人非但不以為恥,甚至還反以為榮。一名畢業多年的男生小張,在朋友圈曬出了一張特別的工資條,轉賬收入5000元,小張沾沾自喜的表示:不用出去工作就能月薪5000元是什么含金量?
令人意外的是,這條朋友圈的評論區下面,羨慕之聲不絕于耳,仔細一看才知道,這份特別的工資條,轉賬備注里寫著"家務全包+情緒價值輸出",而這份工資條的來源也不是工作單位,而是小張的父母。
“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孩子不上班也不伸手要錢,家長還甘之如飴
大學畢業后的小張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父母都是正式單位的員工,爺爺奶奶也有不低的退休金,聯想到自己找門檻低的工作,月收入不過三四千,還不如爺爺奶奶的退休金高,小張于是放棄了找工作,轉而留在家里,每天負責家務,父母下班之后就陪著父母聊聊天,爺爺奶奶偶爾需要外出、檢查身體,小張也是全程陪同,家里的大事小情,現在全都轉移到了小張的身上。
這樣的生活簡單卻也充實,偶爾看到朋友圈的同學們奮斗在工作崗位上,小張也不免感慨:其實自己現在這樣的生活跟工作也沒什么區別,只不過是單位變成了家,而同事變成了自己最親近的家人。
而這種"家務全包+情緒價值輸出"的付出,也得到了全家人的認可,父母從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給小張開工資,爺爺奶奶偶爾也會給小張發獎金,像這種不上班也不主動伸手要錢,用家務勞動和陪伴來換取父母“工資”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更有大學生稱這種職業為“全職兒女”。
隨著“全職兒女”的走紅,網友們對此褒貶不一,有大學生認為:與其給陌生人打工,不如給自己的父母打工,最起碼為了家人,無論是辛苦還是“加班”都是任勞任怨的,還能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一舉多得。
但也有部分家長對此非常不解,一語便道破了這種現象背后的本質——這不就是換了個方式的“啃老”嗎?實際上就如同部分家長所判定的那樣,這種“新型啃老”的方式正在蔓延,只是與之前出現過的另一種“新型啃老”:兒女以考公名義家里蹲,有所不同,這種“新型啃老”的出現,讓一些家長非但沒有抱怨,反而甘之如飴。
在一些家長眼中,子女與其給別人打工還賺不到多少錢,不如給家庭打工,通過這種方式,家庭用3000元就能創造出相當于5000元的生活質量,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形成了一種隱形的勞務合同。
親情能用金錢來購買嗎?家長對于“新型啃老”的態度褒貶不一
同樣是“新型啃老”,以考公為名義家里蹲的啃老已經被家長識破了,而這種“全職兒女”的啃老方式接受度卻很高,甚至有超過一半的父母會主動給子女"加薪",因為他們覺得子女的陪伴和照顧比雇傭保姆更有價值。
這種奇怪現象的背后,原因復雜且多樣,不得不提的就是現在的就業困境,年輕人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學歷編制、企事業單位縮招,即便降低標準找到一個不那么理想的工作,也要面臨薪資滿足不了房租和基本開銷的窘境。
在這種背景下,“全職兒女”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孩子住在父母家里可以節省房租,再加上承擔家務也能改善全家人的生活質量,盡管本質上也是在“啃老”,但這樣的啃老方式無形之中也解決了養老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對此甘之如飴的原因所在。
而那些無法理解這種啃老行為的家長,一方面是接受不了任何形式的子女啃老,畢竟在傳統觀念中,子女長大成人后,獨立才是最好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無法接受,親情關系需要靠“工資”這種雇傭方式來維系,認為“全職兒女”所營造出來的家庭和睦,不過是一種虛偽的表象。
無論家長們是否接受這種“新型啃老”,其實都無可厚非,畢竟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同,有些家長有給子女兜底的能力,心甘情愿的讓孩子啃老也是一種選擇,但無論是“新型啃老”還是“全職兒女”,二者之間都需要達到一個平衡的點,畢竟這種靠父母拿收入的方式也的確存在著一些隱藏的風險。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