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這些畫的人沒上過美術院校,連老年大學的美術班都沒上過。他喜歡京劇,65歲時試著畫京劇人物。他告訴自己,畫第二張也許會比畫第一張好一點點,畫第三張也許會比畫第二張好一點點……畫到好幾百張時,別人告訴他:好像你有些進步了。他就挺高興。這高興就鼓勵著他繼續畫……”走進浦東圖書館少兒分館七樓,一個繽紛的繪畫世界等待著小讀者。
“雙管齊下——周銳書畫展”在浦東圖書館少兒分館展出。
這些畫的“主人”是誰?且聽他自我介紹——“他是個為孩子寫過很多書的作家,以前他寫的書上都是別人畫的畫,現在他就不麻煩別人畫了,他來自己畫。”
他是周銳,一個為孩子寫作一輩子的上海作家。他說,這個名為“雙管齊下”的書畫展呈現的是一種笨笨的、執著的、自得其樂的學習狀態。
周銳
周銳1953年出生在南京,在上海讀到初中,又去云南和蘇北務工六年,二十歲出頭被推薦至南京河運學校學習輪機專業,畢業后在長江油輪上當輪機工。在南京讀書時,他已開始寫作投稿,1979年由成人文學轉向兒童文學。1982年的一天,鄭淵潔登上周銳工作的油輪,一夕長談后,周銳開始寫童話。1983年,周銳30歲了,該下個決心了。每天有夜班,白天得休息,無法連續寫作。他就寫了一份留職停薪申請書,放到船隊的辦公桌上。回到上海家中后,他寫了兩年童話,被上海《童話報》聘為編外編輯。在這期間,先后跟著名動畫片導演阿達、馬克宣合作,拍了動畫短片《超級肥皂》《新裝的門鈴》《12只蚊子和5個人》,先后在日本廣島、法國安納西等國際動畫電影節獲獎。
讀者參觀展覽。施晨露攝
1987年,周銳可以調回上海了,但因為工人編制,無法去文化單位。他帶著自己的作品集和一厚摞獲獎證書向組織求助,得到特批,被調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當編輯……回顧自己所走過的路,周銳以“大膽”形容自己的性格底色。因為大膽,他敢于一開始寫作便向國家級刊物投稿,因為大膽,他有了改變職業生涯的機會,而開始創作書畫,也與“大膽”脫不了關系。一次,他到福建武夷山參加筆會,看見簽到處照例準備了硬筆和毛筆。他從來是用硬筆的,可這次他想:如果我用一次毛筆會怎樣呢?他就拿毛筆寫了兩句話。當地一家巖茶廠的廠長,見只有周銳一人動毛筆,以為他肯定書法出眾,就請他題寫招牌。這下眾人紛紛求字,名聲傳開。而周銳給朋友贈字往往加點點綴,比如花草、風箏,但從來沒畫過人物。出版社的朋友以為周銳會畫畫,便向他約稿,這成為周銳開始畫京劇故事的起點。
65歲后,周銳創作了不少京劇繪本。施晨露攝
周銳說,給孩子們畫畫,要注意童趣。在這一點上,他有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大膽,他還擁有一個特別的品質——好奇,就像一個沒有充分長大的人,像一只有尾巴的青蛙,這尾巴就是童真和想象力。他去小學里教孩子唱京劇,一大段唱詞,他唱一遍,唱第二遍時,孩子們就可以跟他一起唱了。因為他選的《鋸大缸》,唱詞充滿童趣和想象力。畫畫也是這樣,畫六個小孩往前走,紙上畫不下了,他會讓他們走到天花板上去。花木蘭女扮男裝,他就畫她一半是女,一半是男。
展覽現場。施晨露攝
展覽現場,周銳領著記者看一幅《金山寺》的畫。一般人畫“水漫金山”,總有主角白娘子、許仙和法海,而周銳要揀好玩的畫。畫面上不見任何主角,全是“嘍啰”。蚌殼精的蚌殼夾住了和尚的光頭,而和尚又拋出念珠,鎖住了蚌殼。周銳說,畫無定法,只要孩子們覺得有意思,又有什么關系呢?
周銳介紹沒有主角的“金山寺”。施晨露攝
展覽現場,集中了周銳創作的61幅插畫和860種童書作品,以及他歷年獲得的96件榮譽證書。一個有意思的“周銳故事機”,掃一掃就能打印出一張周銳創作的畫,背后印著這幅畫所講述的故事,就像開盲盒一般。
展覽現場的互動裝置“周銳故事機”。施晨露攝
周銳的代表作《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施晨露攝
為孩子們寫了這么多故事,周銳都能記得嗎?他又講起自己的“大膽”。無論去新疆,去內蒙古,還是哪個偏僻地方的小學校,周銳都敢于問:“有讀過《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的,舉舉手看?”幸好,臺下從未冷場。接著,他還會繼續問:“舉手的同學,有誰可以上來,把你最感興趣的大個子老鼠故事給大家講一下?”總是有人會上來講故事,因為,“最感興趣”的故事不容易忘記。
周銳說,這就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最開心的時候。
原標題:《72歲周銳,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大膽與好奇》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施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