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你十年前曾經許下的愿望,定下的目標嗎?我想很多人都忘記了。
那你是否寫過日記呢?翻開日記的那一瞬間,你是否又想起那些被遺忘的時光?那些你幾乎完全無法回想起的歲月?
當文字出現的那一刻,塵封已久、鮮活的記憶又重新涌入腦海,給你無限的思緒以及靈感,這就是記錄帶來的作用;
而如果你很少記錄自己,那么你的記憶只能停留在大腦的有效容量中。
據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大約有860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通過突觸與其他數千個神經元進行連接;
理論上人的大腦儲存容量可達2.5Pb約為250萬GB;
然而人的記憶并非靜態儲存,而是通過突觸可塑性和神經回路重組實現;
這就意味著大腦容量是動態的并非固定上限,因此有的經歷會在發生時印象深刻而再轉變為記憶以后逐漸模糊,
一般來說,記憶模糊的速度從數十秒到數10年不等,這取決于情景類型與情緒強度和鞏固程度等。
因此通過文字或者其他方式記錄自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擴散自己的記憶容量,或者幫助大腦回想起之前的經歷;
所以一定要大量記錄自己,頻繁地記錄,記錄真的能改命!
自我修正與認同
通過記錄,我們可以將碎片化的體驗轉化為語言或者圖像;
這一過程可以激活大腦的元認知能力,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情緒事件和思維邏輯等。
在回顧記錄的內容時,人們更容易發現自己的情緒規律、行為慣性或者認知偏差,通過記錄能夠覺察自己的內在模式,并啟動自我修正機制;
敘事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認為將經歷轉化為故事的過程,能夠幫助人構建起連貫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
自我認同指的是個體對我是誰這一核心問題的認知與整合,其涉及價值觀目標,社會角色能力等多維度的覺察。
自我認同理論是個體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en)的重要觀點之一,一般通過兩種方式構建或者增強自我認同;
就是內在認同(自我覺察)與外在認同(外界評價與角色期望);
頻繁地自我記錄就是通過自我修正達到內在認同,進而增強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方式。
自我認同感高的人有著清晰的自我認知與價值體系;
比如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幼時曾被老師批評作文差勁,后來憑著自己的努力與高自我認同,跨越了偏見,成為著名文學大家。
自我效能與目標強化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心理學術語,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是否能達成某項任務的評估;
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其內在驅力越強,完成目標的需求越強烈,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對環境掌控感的需求。
那么頻繁的記錄與自我效能有什么關系?
那些積極的、正向的記錄(比如運動健身打卡,目標完成打卡等)會增強人的自信心,進而增強對環境的掌控感與自我效能感;
而自信給人帶來的影響,也足以逆天改命。
晚清名臣曾國藩原本是一個個性急躁能力平平的人,甚至被皇帝斥罵過辦事不力;
但是他有一個小習慣,他要求自己每天通過寫日記自我記錄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
通過自我記錄,對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和行為都會進行嚴格的剖析和審視,不斷的要求自己“日日進德修業”,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完人”的目標;
日復一日的記錄與反省,讓他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增強了他的自我效能,強化了他的達成目標內驅力。
從1837年他就開始寫日記,直到臨終前一天,這個習慣持續了近50年,最終成就了他“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地位。
頻繁的自我記錄于曾國藩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自我拯救”的機會;
人的記憶有限,也有可能會出現偏差,所以客觀的記錄與反省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自我完善的方式。
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生活中的每一步量變都是質變的前提。
但是在頻繁地記錄的同時也要進行客觀的自我覺察與反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記錄不能局限于記憶儲存層面,只有付諸行動才能有所收獲。
-The End - 作者-觀南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