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卡 發自 副駕寺
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極氪又被推上輿論風口。
很奇怪,這家上市剛滿一年,不但在2024年交出最強業績,還在今年一季度繼續刷新自己的最好紀錄。
特別是極氪品牌,整車毛利率已達到21.2%——行業內普遍認可的盈利線標志;吉利方面透露,在香港會計準則下,極氪科技實際在一季度已盈利5.1億元
但就在這個高光時刻,吉利一紙公告,要把極氪私有化收購,著實讓人意外。
不過細想之下,公告和報價函已出,極氪最終是否回歸,其實懸念并不大。
細看極氪最新的一季度財報,端倪就在其中。
最好業績里的沉重“包袱”
極氪與領克完成合并后,在今年一季度再次交出了最好的財務成績。
交付方面,極氪科技(極氪品牌+領克品牌)一季度總交付114011輛,同比增長21.1%
其中,極氪品牌交付了41403輛汽車,同比增長25.2%。
領克品牌則交付72608輛汽車,同比增長18.9%,特別是新能源滲透率已達52.4%
交付量的增長,給極氪科技的各項核心指標帶來增量。
第一季度,極氪科技總營業收入為220.19億元,同比增長1.1%。
收入結構中,86.7%的收入來自汽車銷售,車輛銷售額為190.96億元,同比增長16.1%。
另外的29.23億元收入,則來自其他銷售和服務,同比下降了45.2%。財報對這部分下降做出的解釋是,主要由電池組、電動驅動系統的銷量和單位價格下降所致。
細看汽車板塊業務,極氪、領克品牌的車輛銷售收入,分別為99.87億元和91.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2%和10.1%。
同樣實現增長的還有毛利水平,極氪科技一季度毛利達到42.13億元,同比增長18.8%;綜合毛利率為19.1%,較去年同期上升2.8個百分點,創歷史最高紀錄
而汽車業務上,公司整車毛利率達到16.5%,同比提升3.4個百分點。
特別是極氪品牌,整車毛利率達到21.2%,同比提升6.8個百分點,超越了理想,排到新勢力品牌第三(以2024年報數據比較)
但在最好的業績之下,增長指標以外,拖后腿的“包袱”也無法忽視。
其中一個就是,極氪仍處于虧損中,一季度凈虧損為7.63億元,同比已大幅收窄60.2%;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后,調整凈虧損為6.4億元,同比下降66.5%。
直觀數據上,極氪實現了虧損明顯收窄,今年可能將有希望實現季度收支平衡。
不過,目前這種收窄,更多還是規模效應的作用,而非核心技術的溢價。
單車均價的走勢也能驗證這一點:
今年一季度,極氪品牌的單車均價約為24.12萬元,同比微增0.90%。
但由于為應對內卷的價格下調,以及車型結構的調整,和之前三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極氪單車價格還是有所下降。
另外,虧損還和較高的支出有關,特別是在研發方面。
今年一季度,極氪研發費用達到29億元,同比增長50.6%,規模上相當于零跑過去一年的研發費用。
2024年,極氪在研發方面累計投入97億元,同比增長16%,在新勢力中僅次于蔚來和理想。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現在虧損在新勢力中并不稀奇,不見得就是極氪的“包袱”。
事實的確如此,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極氪除虧損以外,當前還要面臨現金儲備的壓力。
截至一季度末,極氪科技現金及等價物、受限現金為98.9億元,普遍低于其他新勢力水平,用理想作一個直觀對比,后者這一項金額還有一千多億
并且現在,極氪的生產仍要依賴吉利代工,其資產負債率高達1.4倍,目前是行業最高水平之一。
這就導致極氪陷入到一邊仍需輸血,一邊又不得不大把花錢的現狀。
另外,極氪作為上市公司,還要顧及市場及投資者的風向。
然而自去年5月上市以來,極氪的美股市值就一直被低估,現在75億美元(約540億元)的市值,甚至低于Pre-A輪融資時的90億美元(約649億元)估值。
目前極氪市銷率(市值/銷售額)僅為0.7倍,低于蔚來的0.9倍、理想的1.4倍以及小鵬的3.3倍。
風光之下,壓力也不小。特別是現在車圈競爭如此激烈,用吉利的話來說:
- 市場沒有容錯的機會了。
時間不等人,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吉利火速出手了。
當然,吉利決定私有化極氪,原因也不止在極氪身上。
私有化會帶來什么改變?
5月7日,吉利汽車在港股突然發布一則公告,向極氪提交了非約束性報價函。
簡單概括,就是吉利計劃以每股2.566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5.66美元,對極氪進行私有化收購
如果完成私有化,那么去年5月剛上市的極氪,將成為吉利汽車的全資附屬公司,并從紐交所退市
關于私有化的消息發酵一周多,事情走向正備受市場關注。在財報業績會上,吉利透露了這場合并的前因后果。
吉利汽車控股行政總裁、執行董事桂生悅透露,如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環境日益復雜,但吉利內部還存在一個阻礙因素——“品牌小而散、散而亂”
特別是對于已經獨立上市的極氪,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吉利發現了兩大問題:
其一,是整合效率低、溝通成本大,兩家上市公司,決策需經由各自股東推進,很大程度上影響工作進展。
其二,就是利益目標不完全一致,兩邊有各自的員工激勵機制,這可能會導致不同團隊間,為爭取利益而影響整體運營效果。
把極氪并入吉利體系之后,這些問題就會得以解決,并且還會在效率上發揮更多優勢。
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今年3月更新的智能化體系。
從2021年成立,到2024年上市,極氪的成長速度是獨一份的存在,但和其他新勢力相比,這家車企的確稍顯“年輕”。所以短期內單憑自研追平頭部水平,難度太大。
為了追上智能化,極氪選擇了一邊自研,一邊與外界尋求合作——
其自研浩瀚智駕系統,與千里科技兩方力量融合,共同開發出最新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千里浩瀚,極氪由此一夜進入智能化第一梯隊。
不過,千里浩瀚并非極氪獨有,而是被吉利用于所有品牌車型,用一套智能體系把各品牌打通,這樣從上到下既能共享最前端的技術,又能省去研發資源浪費。
這種整合思路,吉利之前就已經開始嘗試,極氪和領克合體其實就可以看作是為大合并試水,雙方已經在研發、供應鏈、渠道方面實現共享,現在來看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據極氪CFO袁璟透露,通過研發力量整合、共用智能輔助駕駛平臺,雙方已經降低約15%的研發費用。
所以,如果極氪實現回歸,對吉利整個體系而言整合效果會更好,據吉利汽車集團CEO、吉利汽車控股執行董事淦家閱預估:
- 完成整合后,集團將實現整體效益超5%,研發效率、管理效率及營銷效率將提升15%-20%
其實結合吉利的一系列動作,極氪和領克合體也好,回購極氪也好,不難發現這更像是一場早有預謀的“大合并”序章。
對極氪自身而言,不再為投資者帶來的短期業績考核分心,可以有更多空間和自由度,專注打磨產品、沖刺技術,目前存在的“包袱”即將被砍掉。
對吉利來說,整合完成后,不止擁有一個“最像傳統車企的新勢力”,還能用一個協同效率拉滿的智能化平臺,撐起更多的智能化品牌。
所以,極氪的私有化,也許不只是一個品牌的拐點,更多還是吉利體系重構的分水嶺。
現在車圈內,一個未宣之于口的共識是:
在智能化電動化的沖刺中,誰先完成內部統一,誰就能跑得更快。
極氪,只是開始。
但問題是,智能純電品牌極氪,純電已經“浩瀚”,智能即將“千里”,那曾經為自研堆積的研發,是不是也要面臨新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