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在綠色出行與科技革新的雙重浪潮推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汽車行業變革的核心力量。公安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純電動汽車保有量已攀升至2209萬輛,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高達70.34%。
然而,隨著電動汽車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也面臨著“成長中的煩惱”,一些潛在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近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在公布3月充電樁運行情況時,提及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部分低線級地區的電動車購買者出現了反悔率上升的情況。”這一觀點并非空穴來風,因為當電動汽車在實際使用中未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預期時,反悔情緒便悄然滋生。
續航焦慮是重要因素
事實上,在麥肯錫最新發布的《2025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下稱《報告》)也揭示了類似問題的嚴重性。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里,有超過三成的純電車主對購買電動汽車這一決策感到后悔,并明確表示下次購車時會重新選擇燃油車,回歸“燃油黨”陣營。
這一數據猶如一記警鐘,敲響了電動汽車市場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消費者訴求的緊迫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反悔率”明顯高于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插混)與增程式電動汽車(增程)車主。插混與增程車型憑借其兼顧燃油與電動優勢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消費者對于續航里程和充電便利性的焦慮,從而獲得了相對更高的市場認可度。
此外,回顧麥肯錫之前發布的調研報告可以發現,2023年后悔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占比相較于2022年出現了大幅攀升,從3%急劇增加至22%。這一數字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費者對電動汽車使用體驗的不滿情緒在不斷累積,也凸顯了電動汽車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報告中提到,續航里程焦慮依然是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瓶頸。盡管近年來電池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有了大幅提升,但在實際使用中,尤其是在低溫環境、高速行駛等復雜工況下,續航里程往往會大打折扣。對于那些需要經常長途出行或者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消費者來說,續航里程的不確定性讓他們對電動汽車望而卻步。同時,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公共充電樁占比超過70%,而低線城市充電樁數量少、維護差,導致車主面臨“有車無樁”的尷尬。
某縣城車主表示,盡管充電費用低廉,但每次尋找充電樁需額外花費時間,時間成本遠超預期。此外,快充技術在實際使用中大打折扣。車企宣稱的“半小時充滿”往往僅在理想條件下實現,且公共充電樁兼容性差,不同品牌充電協議不統一,進一步加劇了補能效率的落差。
此外,北方車主對電動汽車的續航衰減尤為不滿。在北京的純電車主史先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車子開了兩年,冬天電量到50%就開始焦慮了,畢竟找充電樁就得一段時間,高速就更不敢上了,生怕遇到堵車沒辦法充電。”
汽車分析師王坤對記者表示:“目前這種情況,首先要提高電池的低溫性能。通過技術創新,研發更適合北方低溫環境的電池,例如采用熱泵空調等技術,減少暖風使用對續航的影響。其次,在宣傳續航里程時要更加真實、準確,避免過度宣傳和續航虛標。可以結合實際駕駛場景,給出不同溫度、路況下的續航參考值,讓消費者有更清晰的認知。”
周期成本長成一大“痛點”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用車成本高,也是消費者對電動汽車“反悔”的重要原因之一。純電車型更換電池的費用堪稱天價,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保險費用同樣令人頭疼,同價位燃油車年均保費約4000元,而純電車型卻高達6500元,部分高端車型首年保費更是突破萬元,形成了“購車省油錢,續保貼差價”的怪圈。
同時,保險公司數據顯示,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達109%,賠付率比燃油車高10個百分點,這背后的根源在于維修技術壟斷與配件高價。維修技術被少數企業掌握,配件價格居高不下,使得保險公司在理賠時面臨巨大壓力,最終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電動汽車的保值率問題,更是消費者心中的一大“痛點”。與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的保值率普遍較低。電池性能會隨著使用時間和充電次數的增加而逐漸衰減,這直接導致車輛的整體性能下降,市場價值也隨之大幅降低。
此外,電動汽車市場更新換代速度極快,新技術、新車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這使得老款車型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削弱,保值率受到更大影響。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一輛保值率低的汽車,意味著在未來的二手車交易中可能會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這無疑降低了他們對電動汽車的購買意愿。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三年平均保值率僅45%,遠低于燃油車。典型案例中,2022款福特野馬Mach - E GT新車價約43萬元,2025年二手價腰斬至21萬元;落地價90萬元的特斯拉Model X四年殘值僅20萬元,貶值70萬元。
盡管新能源汽車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但其發展前景仍被廣泛看好。在王坤看來,要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汽車企業、政府和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從多個方面入手。在技術層面,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電池耐低溫性能,推動超充網絡標準化,將充電時間縮短至10分鐘以內,解決消費者的里程焦慮和充電等待問題。在政策方面,要優化充電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充電樁的覆蓋率和使用便利性;建立電池健康度檢測國標,讓消費者對電池狀況有更清晰的了解;強制車企透明化質保條款,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市場規范上,要構建新能源二手車評估體系,為二手車交易提供科學、公正的參考依據;推動車企與險企合作,通過數據共享和風險共擔,降低保費;探索電池租賃、換電模式等創新方案,降低消費者的購車和使用成本。
由此來看,消費者的“反悔”實為行業升級的倒逼之力。唯有直面痛點,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將“煩惱”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才能真正實現“購車無憂”的愿景,讓電動汽車在綠色出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長遠。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