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書接上回。蕪湖戈運龍律師,因庭審言論面臨停業風波,后又在朋友圈發文稱:
理解有誤,請求大家不要放大,并熱情歡迎大咖指導其二審代理。
一時間,輿論嘩然,聲援者錯愕,觀察者不解。
戈律師的反轉,快得讓人跟不上節奏。
然而,就在戈律師一場誤會的朋友圈之外,另一番景象,也通過一些渠道,悄然流出。
戈律師與某位長期關注律師權益的媒體人士的聊天記錄顯示,在“理解有誤”的朋友圈之前,戈律師的遭遇,遠非平常。
記錄中,戈律師表示,與司法局領導談話后,他:
都要崩潰了,吵得一塌糊涂,讓我退出二審,把我都要逼瘋了,我都想從樓上跳下去。
他還提到自己:
精疲力盡,中午沒有吃飯。
并稱:
司法局我知道對我還不錯,但他們不敢得罪紀檢監察部門啊!
更令人關注的是,戈律師在記錄中提及:
我今天才知道,原來9月5號去查看同步錄像的除了市檢、市法院的,還有省檢、省法院,唯獨不讓我們辯護律師看!
這番言辭,與他后來朋友圈的輕松表態,簡直是判若兩人。
是哪一個戈律師,更接近真實的戈律師?
是那個在談話后“精疲力盡、想從樓上跳下去”的戈律師?
還是那個在朋友圈“感謝關心、是我理解有誤”的戈律師?
這扇旋轉門,轉得人頭暈目眩。
就在大家對戈律師的“變臉”議論紛紛之際,有媒體人披露了更多事實。
其稱,他全程關注此事:
給當地打了幾十個核實電話。
他認為自己有義務把自己了解的事實披露出來:
我認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理解有誤。
這位媒體人還表達了不平:
媒體和公眾關注不是抹布,用了就可以扔棄。
率先披露戈律師遭遇的周澤律師表示:
這個事,大家的發聲是值得的。此事之后,應該會阻卻一些對律師躍躍欲試的投訴。
萬萬沒想到,當部分人開始理解戈律師的止戈時,他竟然早就倒戈了。
一則聊天記錄截圖顯示,2025年5月20日下午1點34分,戈律師發送消息:
我可能理解有誤,司法局僅僅是向我了解一下開庭情況,并未要對我處罰,監委也僅僅覺得我用詞不當,要注意庭審禮儀而已。這些我都能接受。
最后的一句話,圖窮匕見:
能不能把這篇文章撤了啊?
寥寥數語,信息量巨大。
“理解有誤”——將此前的一切風波,歸結為一場:
小小的誤會。
“并未處罰”、“用詞不當”、“注意禮儀”——將原本可能“停業”的嚴厲處境,輕描淡寫為:
善意的提醒。
核心訴求,清晰明了:
撤稿。
僅僅一個小時零八分鐘后,下午2點42分,戈律師再次發來消息,語氣中多了一絲急切:
麻煩您趕緊聯系撤了,不然我要投訴了,謝謝
這句“不然我要投訴了”,配上三個抱拳的表情,可謂是把禮貌的施壓運用到了極致。
仿佛在說:
我好話說盡,仁至義盡,再不配合,后果自負,但我們還是好朋友哦。
這番“請求撤稿”的操作,與此前流傳的,戈律師在與司法局領導談話后“都要崩潰了”、“想從樓上跳下去”的悲憤狀態,形成了強烈的:
反差。
也與他后來在朋友圈公開表示“理解有誤”、“感謝關心”、“歡迎指導”的“大徹大悟”,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
前者是私下的崩潰與絕望,后者是公開的:
陽光總在風雨后。
而這份聊天記錄,則像是連接這兩幕大戲的過場戲。
或者說,是幕后排練的片段。
我不禁要問,是什么力量,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高難度的:
情緒調轉與認知重塑?
財新那篇詳盡報道中,戈律師最初的陳述,與他請求撤稿時的“理解有誤”版本,以及后來朋友圈的公開版本,存在著肉眼可見的差距。
他曾提到司法局擬對其停止執業六個月或一年,并要求退出案件代理。
還提到司法局:
未提供紙質材料,且拒絕其拍照留存。
這些細節,指向的是一場嚴肅的、可能影響其職業生涯的:
危機。
然而,危機,在某些溝通和理解之后,似乎就變成了:
插曲。
一個關于庭審禮儀和情緒化表達的小小插曲。
戈律師用他那句帶著表情包的“謝謝”,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律師是如何進行:
自我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與危機公關。
于是,這出三戈演義,便在戈律師的理解與大家的不平之間,暫時落下了帷幕。
第一幕,是戈律師本人之戈,聯系律師同行,直指庭審不公,聲震輿論,仿佛要與那不平之事,干戈相見。
第二幕,則是借完了律師之戈,化為官方止戈之契機。一番溝通與理解之后,風波漸息,旌旗悄然收卷,一派祥和景象。
至于第三幕,則是戈律師猝不及防地倒戈相向,將槍口對準了曾為他鼓與呼的記者與公眾,那句“不然我要投訴了,謝謝”,如同鳴金之令,宣告“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辭令。
戈律師用他的“三戈”,演繹了一場蕪湖版的權力的游戲。
他或許贏得了暫時的止戈,保住了執業的飯碗。
代價,是那柄曾指向不公的戈,在理解與感謝的包裝下,調轉了方向:
刺向了曾為他鼓與呼的記者、律師和熱心網友。
當戈是可以被借用、被平息、甚至可以反戈一擊的道具時,我們不禁要問:
在這場演義中,誰是真正的贏家?而那柄曾閃耀過寒光的戈,最終又將指向何方?
答案,或許正如許多演義故事一樣,早已寫在風中,只是吹散了,聽不真切。
然而,即便風聲鶴唳,即便倒戈相向的戲碼可能一再上演,這并非我們選擇沉默的理由。
我們依然要將目光投向身處困境的律師,那些無助的事件受害人、案件蒙冤者,他們的權利是否得到了真正的保障?他們的呼聲是否被真正地傾聽?
即便可能遭遇不解甚至反戈,但只要還愿意發出微弱的光,那么,對真相的探尋和對弱者的聲援,便永遠不會止息。
這是這場三戈演義之外更值得我們銘記和踐行的意義:
發聲是為了對錯是非黑白,不圖利弊恩怨。
寫于2025年5月2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