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智能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插秧
無定河畔水光瀲滟,榆溪河岸新綠初染。近日,記者在魚河鎮鄭家溝村看到,滿載秧苗的插秧機在農機手嫻熟地操作下來回穿梭,只見如鏡的水田間慢慢劃開道道漣漪。伴隨著“噠噠”的發動機聲音,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從插秧機苗盤上依次滑落,均勻插入水田中,為稻田鋪上了一層淡淡的“新綠”。
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
據悉,魚河鎮今年按照全區統一規劃,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新實施了鄭家溝村212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通過暢通水利排灌系統等工程措施,增施有機肥、硫酸亞鐵等生物措施,降低土壤鹽堿度,逐步建成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水稻田900畝,預計畝產水稻可達1300斤。
“我之前在外面跑運輸的,去年政府為我們村治理鹽堿地,我就返鄉回來承包了四百畝地種植水稻,每畝的承包價格是500元至600元,種植全程都實現了機械化。”魚河鎮鄭家溝村種植戶王保成說。
四娃圓夢家庭農場新建的智能溫棚
走進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新建的智能溫棚,記者看到了改變種植格局的"秘密武器"——缽體育秧技術培育的秧苗。這些根系發達、莖稈敦實的秧苗如"綠寶石"一樣整齊排列,每株都包裹著特制營養土。這種技術采用精準對穴播種,不僅能夠培育出素質好、返青快、抗逆性強的秧苗,移栽效率也將顯著提升,尤其適合北方寒地稻區和鹽堿地環境。
“我們今年引進國內外最先進的旱育缽苗擺栽技術,現在已經成功插種到田。缽體育秧和原來傳統的毯式育秧相比,種進地里以后根部基本沒有傷害,緩秧很快。” 榆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邊永勝說。
在種植大戶常四娃的水稻種植基地里,農田上空無人機來回穿梭,一摞摞秧苗被高高吊起,精準快速地運送到指定位置,這是播種中應用無人機的又一個高效創新舉措。利用無人機運送秧苗實現了水稻秧苗運送大提速,不僅極大地減輕了種植戶的勞動強度,“天上飛”逐漸代替傳統的“肩上背”,而且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使種植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管理農作物。
“田成方、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
“現在有了插秧機、無人機,在人工上我們減少了80%的支出。”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負責人常四娃說。
近年來,魚河鎮在塞上江南繪就水稻發展新圖景——富硒稻浪串聯千畝良田,文旅線路激活生態資源,商貿中心聯動產銷鏈條。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合作社模式整合,全鎮水稻種植規模突破4000畝,依托缽體育秧技術,配合“魚河大米”品牌認證,實現從“小散弱”到“精特優”的跨越式轉型。如今,這片重煥生機的土地,正將“塞上糧倉”的金字招牌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鄭家溝村治理后的鹽堿地
“今年以來,我鎮完成鄭家溝村2120畝鹽堿地治理,新增優質稻田900畝。下一步,我鎮將繼續推進3600畝鹽堿地治理二期和74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持續擴大水稻種植規模。結合水稻產業打造‘稻香小鎮’,形成種植、加工、旅游全產業鏈條,逐步壯大農文旅新業態。”魚河鎮副鎮長張尹耀說。(賈赟 吳彩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