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華北小麥正拔節,氣象站卻連發低溫藍色預警。田里的麥苗剛竄起新葉,夜里霜氣一壓怕要蔫下去。
老莊稼把式都知道,"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可天公不作美。東北平原那邊,大豆播種機剛下地,也得防著夜里返霜。村里王大爺蹲地頭嘆氣,去年倒春寒讓他家麥田減產兩成。
鄉農技站喇叭響了,說這次降溫持續三天,最低到4℃。"蓋地膜能擋點寒氣,可咱這幾百畝地哪來那么多膜?
"有農戶犯難。其實老辦法結合新法子最管用,比如噴施磷酸二氫鉀抗凍。南方的早稻育秧田也得留神,陰雨寡照天最容易爛秧。
我個人覺得,提前關注15天的中長期預報特別重要。村里張嬸前年聽了廣播提前灌了水,麥田抗住了倒春寒。現在問題來了,到底是等升溫再追肥,還是趁降溫前搶噴?
農技員說得明白,低溫前3天施肥最能壯苗,別拖到降溫后。
黃河流域的棉農也別閑著,棉種催芽要盯著天氣預報。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可低溫天播種得加大用種量。有經驗的農戶早把草木灰備好了,撒在苗根能提溫保墑。
但咱得知道,草木灰不能和銨態氮肥混用,不然肥效全跑了。西北灌區這陣子要留意大風,地膜覆蓋后得用土塊壓牢邊。去年有戶人家膜沒壓好,大風一刮全卷到鄰村地里了。
現在最緊要的是,趕緊把防凍物資拉回倉庫,別等下雨再跑腿。鎮上農資店這兩天擠滿了人,磷酸二氫鉀和蕓苔素賣得最快。有人擔心買貴了,其實農技站有補貼,打電話就能預約配送。
咱種地靠天吃飯,但也得主動出招,不能干等著老天爺開恩。就像玉米育苗,低溫時在棚里掛幾盞白熾燈,能增溫2℃呢。不過要提醒大伙,用電設備得檢查線路,別引著了棚膜。
最讓人操心的是山區梯田,地勢低的地塊容易積冷霜。那里的農戶得半夜起來巡田,發現結霜就點火熏煙。年輕人嫌這法子費工夫,可老一輩說,熏煙比啥都見效快。
到底是相信土辦法,還是全靠科技手段?
其實兩者結合最靠譜。現在給大伙列個急茬:明早先查麥田墑情,中午前報給合作社。缺墑的地塊抓緊澆小水,別大水漫灌,免得地溫降得更快。
育苗棚的通風口傍晚前必須關上, sunrise前再開半小時透氣。對了,家里有烘干設備的,把備用種子再曬一遍,防潮防霉。
有人可能想問,萬一苗凍壞了咋辦?別忘了還有補種保險。去年鄰縣就有農戶靠保險賠了錢,及時改種短季作物沒虧錢。
咱種地就得有兩手準備,既要防著眼前的低溫,也要想好退路。
最后說句掏心窩的話,天氣再難琢磨,咱心里得有本種地的時間表。
該播種時別等天晴,該防凍時別圖省事,日子才能過得穩當。到底啥時候能盼來真正的暖春?咱且盯著天氣預報,先把眼下的活做好。
記住了,地不虧人,你糊弄它一時,它就冷落你一季。今兒起,該蓋地膜的蓋地膜,該噴葉面肥的噴葉面肥,別耽擱!要是拿不準主意,趕緊給村農技員打電話,他們24小時在線。
這低溫天就是場考試,咱莊稼人得把應對的招術全使出來。
等過些日子再看,精心管護的地塊,麥苗肯定綠油油的往上竄。
說到底,種地沒有捷徑,跟著節氣走,盯著天氣變,手里才有糧。就像老輩人說的,"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這話到啥時候都不假。現在咱就擼起袖子干,等麥收時收個滿倉,比啥都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