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莫礪鋒教授2024年8月18日在國家圖書館的演講整理而成,原題《唐宋詩詞的現代價值與閱讀策略》。
莫礪鋒教授演講中
唐宋詩詞作品距離當下已經很遙遠了,最近的有八百余年,最遠的有一千四百余年,相隔的年代如此久遠,為什么還能持續地引發后人的興趣?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現代價值。本文首先交代以“唐宋詩詞”取代“唐詩宋詞”的學理依據,其次略談其現代意義,最后從學者與讀者兩個角度闡述閱讀唐宋詩詞的不同層次與注意事項。
1
應以“唐宋詩詞”取代“唐詩宋詞”
一般而言,公眾較為習慣的說法是“唐詩宋詞”,然而,“唐宋詩詞”才是更為妥帖的指稱。把四個字的次序稍微變換一下,主要基于以下考慮:假如一個人喜歡古典詩詞,最好的閱讀對象就是唐宋時期的五七言詩,以及唐宋時期的“詞”。讀者不能僅讀唐代的詩而不讀宋代的詩,也不能僅讀宋詞而不讀唐五代詞,應該全面地進行閱讀。為什么這樣考慮?這與我的閱讀感想有關。
五七言詩在唐代達到巔峰,所以“唐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文學名詞,說到“詩”就是特指唐詩。但應該承認的是,宋詩的藝術成就也達到了很高水平。唐詩數量龐大,根據陳尚君《唐五代詩全編》統計,一共有五萬五千多首。宋詩,據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所編《全宋詩》統計,共二十四萬七千多首,它的數量是唐詩的近五倍。當然,數量多不一定就好——清代乾隆皇帝一個人寫了四萬多首詩,大多數人不愿意讀,因為他的詩并不好——但是宋詩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好。北宋有蘇東坡,南宋有陸放翁,他們二人的五七言詩,與唐代一流詩人的作品相比,毫不遜色。
而且從詩歌史的發展脈絡來說,宋詩可稱為唐詩的演變。唐詩是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宋代詩人的終極目標便是走出唐詩的巨大陰影,所以宋詩的任何創新都是以唐詩為參照對象的,宋人慘淡經營的目標便是在唐詩的境界之外另辟蹊徑。就內容而言,唐詩表現社會生活幾乎達到了巨細無遺的程度,宋人所能做的便是在唐人開采過的礦井里繼續深挖。宋詩在題材方面較為成功的開拓是,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傾斜。就風格而言,宋代著名詩人的風格創新,如梅堯臣詩的平淡、王安石詩的精致、蘇軾詩的暢達、黃庭堅詩的瘦硬、陳師道詩的樸拙、楊萬里詩的活潑,幾乎都是對唐詩風格的“陌生化”,從而形成一種整體性的新穎風格傾向,就是以平淡為美。唐詩與宋詩遂成為詩歌史上雙峰并峙的兩大典范。
清刻本《蘇東坡詩集注》
錢鍾書先生認為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宋以后,在審美風格方面基本沒有太大發展了,以至于宋以后的歷代詩人不是宗唐,便是宗宋,甚至產生了經久不息的唐宋詩之爭。事實上,唐詩從中唐開始就有向日后的宋詩演變的趨勢,而宋詩的許多特征可以在杜甫、韓愈的詩中找到濫觴。從整個詩歌史的角度來看,宋詩正是唐詩自身演變的必然結果,唐詩、宋詩之間存在一脈相承的密切關系。清人吳之振說:“宋人之詩,變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盡,精神獨存。”所以讀宋詩可以更好地理解唐詩,讀了唐詩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詩。如果要讀五七言詩,最好是將唐宋詩放在一起讀。
至于詞的發展演變又是怎樣的呢?詞的巔峰肯定是在宋代,是宋代文學的“一代之所勝”。但也要注意到,這種文體在中唐就產生了,白居易、劉禹錫已經開始寫詞,盡管寫得比較少。到了晚唐的溫庭筠和韋莊,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名聲很大程度上不是由詩、文,而是由詞來奠定的,他們的詞已經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更何況按照學界對文學史的分期,處于唐宋中間的五代時期一般被歸入唐代,而五代詞也有諸多優秀作品。南京城中誕生了五代最著名的詞人李后主,雖然他最杰出的詞不是作于五代的南京,而是他被宋人俘虜后作于開封,但文學史分期仍把他看作五代詞人。盡管李后主在政治上很昏庸,是個亡國之君,但他寫的詞能直入人心。他的詞作實際上表達的不是與“亡國君主”這個特殊身份相關的內容,而是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出現悲劇遭遇后所產生的既悔恨又痛苦惆悵的心情,這與普通人的人生也是息息相關的。
可以說,唐、宋兩個朝代近七百年,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黃金時代。詩、詞兩個方面都出現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家,他們的作品值得一再被閱讀。
2
滋潤人生:作為觀念文化的
唐宋詩詞及其現代意義
眾所周知,文化是每個民族身上的烙印。在形成一個民族的眾多因素中,地緣、血緣的因素都不如文化來得重要。中華民族的先民對此早就有所認識,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不是從地緣、血緣的角度來認同周王朝的,而是著眼于文化。
然而,在當代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有所側重。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大致說來,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與觀念文化三大類,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被繼承。器物文化就是很難繼承的一類。博物館里收藏的精美的青銅器、玉器,彰顯出先民的聰明智慧,但是它的實用價值已經不復存在。至今還橫亙在神州大地上的萬里長城,曾經有力地抵御了游牧民族對華夏的侵擾,但如今它的實用價值微乎其微。制度文化同樣無法繼承,因為制度是隨著社會進步不斷演變、與時俱新的。從隋唐至清代,朝廷機構都是分成六部,但如今的國家機構又怎能只設六部?歷代的書院培養了無數英才,明代東林書院里那副著名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聯至今仍為人所傳誦,但書院制顯然已經不適合現代的教育體系。這些制度運用在古代很合理,但已經不適應現實需求了,所以也無法繼承。
真正能繼承的就是觀念文化,這是華夏先民思考萬事萬物所形成的精神遺產,是他們的意識形態、價值判斷和思想結晶,集中體現為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成果。觀念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中最核心的深層結構,是最穩定的文明傳統,古人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又說“天不變,道亦不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觀念文化的載體是什么?那就是自殷商以來所有的用漢字書寫的典籍,《尚書》云“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海內外現存的數量巨大的漢字古籍,就是中華文化的“冊”與“典”。而唐宋詩詞則是中華文化經典中的一個重要板塊。中華文化充滿了詩性精神,詩是中國文學的靈魂,詩性特征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唐宋詩詞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最能代表這種詩性精神。
清刻本《杜工部草堂詩箋》
就唐宋詩詞中最偉大的兩位作家杜甫與蘇軾為例,現存的一千四百五十八首杜詩,內容非常豐富,山川風景、草木蟲魚,巨細無遺,但是杜詩有其核心內容,那就是儒家精神的詩化表述,即用詩歌的語言生動深刻地表述儒家精神。儒家精神的核心是“仁者愛人”“仁政愛民”,以及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用詩歌把這些精神形象優美地表達出來,表達得那么淋漓盡致,后人在品讀杜詩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也接受了這種人格意義和人生理想的教育。蘇軾則全面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而且將其熔鑄成特色鮮明的人生態度。蘇軾在晚年自題畫像時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此話貌似自嘲,實為充滿自豪感的自述。他一生被流放三次,在人生的逆境中創造了人生業績的巔峰。所以,杜甫與蘇軾的作品,不僅有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們能使讀者實現人生境界的提升。
我們要通過閱讀唐宋詩詞來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熏陶和教育。這樣做的優勢是,不是通過生硬的說教,不是讓圣人板著臉用干巴巴的條文去教育人,而是用優美的文本展現生動的生活場景,讓人(閱)讀的時候就受到情感的觸動,也受到優美的審美形式的感染。在閱讀、思考的過程中,中華文化的傳統、精神也就慢慢地沁入心脾。這個過程就像杜甫寫過的成都郊外那一場春天的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使人受到熏陶、提升。年輕人讀古詩,可以通過古詩受到人格的熏陶,從小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和雅正的審美傾向,這些好處足夠受用一生。唐宋詩詞雖然距離現代有八百年到一千四百年的(時間)距離,但實際上它就在我們身邊。唐宋詩詞中的好作品始終是活在現代讀者心頭的鮮活的文本,這是它最大的意義。
3
閱讀、研究與講解:
學者與唐宋詩詞的三重關系
我作為一名在大學中文系工作了幾十年的教師,雖然現在退休了,但是如果精力還允許,愿意在唐宋詩詞的普及方面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認為在中文系古代文學學科工作的教師跟唐宋詩詞應該是三種關系:第一閱讀,第二研究,第三講解。
我的經歷正好可以說明這個觀點。1966年,我高中畢業準備填高考志愿,和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商定了填志愿的兩條原則:第一,不考文科;第二,不考師范。我想考清華大學,前面三個高考志愿都是填的清華大學的工科,但還沒來得及走上考場,高考就被取消了。一直到十一年后的1977年,鄧小平同志復出,恢復高考,我在那一年考進了大學。在那十一年里,有十年我在農村當知青,這就是我跟唐宋詩詞結緣的開始。
在農村的十年間,書籍很少,借書也非常困難,所以我讀書亂七八糟、毫無頭緒,后來才慢慢集中到古典文學上來。不是說接觸古典文學的書接觸特別多,而是這些書特別耐讀,一本《唐詩三百首》可以反復地讀,后來我就把心目中大部分好作品背出來了。這是我跟唐宋詩詞結緣的第一步,作為一個純粹的讀者來閱讀。那時我讀唐宋詩詞,不是任何人要求的,也沒有老師指導,讀了也沒有直接的好處。只是我喜歡它們,我讀了以后,從這些作者和作品中得到了心靈慰藉。在農村感覺孤獨、苦悶的時候,讀了這些作品,好像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都走進了我的茅屋,跟我親切交談,安慰我、鼓勵我,讓我從中得到精神力量,可以更好地生活下去。
1977年恢復高考,由于各種各樣的限制,我考進了安徽大學外文系讀英語專業。一年后,我提前報考研究生,結果考到南京大學中文系讀中國古代文學,遇到了我的恩師程千帆先生。原來在農村時,我是出于喜愛讀古代文學的,沒有專業思想與學術研究的概念。碰到程千帆先生以后,我發現他雖然放過很多年的牛,但是他對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熱愛,滲入了他的生命。一恢復工作,他全部的生命都撲在了事業上。我受他的影響,從此就慢慢地堅定了專業思想。但因為我沒讀過中文系本科,所以在南京大學讀書的那五年,除了夜以繼日地讀書,就是經受學術訓練。程千帆先生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做研究:怎么收集資料、怎么提煉觀點、怎么來表達,五年間我大致學會了如何研究古典文學和古典詩歌。這是研究,也是我跟唐宋詩詞結緣的第二步。
第三步就是1984年我博士畢業以后留校任教,開始講解作品。一開始主要在南京大學校園里活動,差不多有二十年。有時也在南京同城的其他大學開講座,但針對的都是各校中文系的學生,屬于專業方面的講解。2002年為了慶祝南京大學百年校慶,校慶辦考慮利用媒體渠道宣傳南京大學,就主動聯系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組,請他們派出編導組到南京大學來錄制節目。我被派出試講,講了“杜甫的文化意義”,被中央電視臺選中,錄制后在《百家講壇》播出了。過了兩年,中央電視臺又來請我講《詩歌唐朝》。雖然我當時并沒有演講稿,但是中央電視臺根據現場的錄音整理成《莫礪鋒說唐詩》一書,并一下子印了十萬本,書很快就賣完了,還有很多聽眾朋友來信熱情鼓勵我。因此,我發現大學校園外有很多受眾,我們確實應該走出象牙塔、走到社會上,讓大眾更了解唐宋詩詞。因為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讓這些作品走進千家萬戶。這也是程千帆先生早已有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如果學者研究唐宋詩詞,覺得它非常美、非常感人、非常有價值,那么就應該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學術觀點傳播到社會上去,讓社會大眾都來接受,而不只是表現在學術論文中。不做到這一步,學者的學術研究的意義終究是有限的,始終限制在學術的象牙塔內。
走上百家講壇
后來我覺得確實如此,學者當然應該堅持板凳不厭十年冷的精神,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目光必須穿透學術象牙塔的壁壘而進入現代社會,必須關注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我們應該分出部分時間與精力從事普及工作,為社會大眾編寫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包括唐宋詩詞在內的各類典籍的選注和講解。既然這是好作品,那就一定要介紹出來,讓大家都來讀,這樣才能發揮出它真正的價值。讓社會大眾都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燦爛光輝,都產生對古代典籍的閱讀興趣,這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作為學者,我們必須對重要的中華典籍進行完整細密的文本整理,也應對它們進行準確可靠的注釋和生動靈活的解說,從而將經典名著引入現代社會的千家萬戶。從根本意義上說,古代典籍流傳至今的價值并不僅是專供學者研究,更是供大眾閱讀、學習,從而獲得文化啟迪和精神滋養。這就是我愿意在唐宋詩詞的文化普及上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原因。
4
文獻甄別與文本閱讀:
讀者切入唐宋詩詞的兩個層次
轉到讀者的角度,唐宋時期距離我們最近的也有八百多年,遠的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現代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切入這個問題。
第一是文獻的問題。一般來說,中國古代某一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總是越來越少。出于種種原因,在流傳過程中有的沒能流傳下來,有的被讀者拋棄了。那么從唐宋到現在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人們現在所看到的文獻是不是比古人看到的少得多呢?這是不一定的。原因是歷代都有很多專業工作者不停地進行收集整理工作,使遺失的文獻重現于世。因此有些時候,處于較晚時代的讀者能夠讀到的文本反而更多。像清代編《全唐詩》收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但是現在的專業工作者處理的唐詩文獻遠超過這個數目,陳尚君《唐五代詩全編》統計唐詩五萬五千多首,比清代人掌握的材料多了不少。宋詩更多,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二十四萬七千多首,其數量接近唐詩的五倍。對于讀者來說,最重要的在于必須閱讀真實可靠的文獻,而不是偽造的文獻;必須讀準確的文獻,而不是有錯誤的文獻。
盡可能地閱讀完整的文獻,對于專業讀者而言是必須的,但對普通讀者而言則不必,普通讀者讀些高質量的選集、對這些詩人詩作有大致認識即可。但即便是讀選集,首先也要注意挑好的選本,其次要選擇可靠的版本。當前最流行的唐詩選本無疑是《唐詩三百首》,它的選目沒有體現太強的學術觀念和派系性質,所以選的詩非常有代表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詩都有,各種詩派也都照顧到,又突出大家,杜甫選得最多,其次是李白、王維,基本上符合一般讀者對唐詩的理解,總體來說是很好的唐詩選本。但它也有問題,如遺漏了一位重要詩人——中唐時期的李賀,這是很大的缺點。還有,雖然它名為《唐詩三百首》,但其中有不是唐代的詩。我寫過一篇題為《〈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的文章,《唐詩三百首》卷八中有一首從初唐進入盛唐時期的大書法家張旭所作的《桃花溪》。而事實上,此詩不是張旭寫的,它真正的作者是北宋書法家蔡襄。由于文獻錯誤,后人以訛傳訛,錯誤地把它選入《唐詩三百首》。所以讀者閱讀唐宋詩詞,應當盡可能地注意文獻問題,挑選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這些嚴肅的、比較正規的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當然最好也要關注學界研究的成果——有的時候也是我們這些專業工作者的問題,沒能把這些成果好好地宣傳到社會上去。
第二是文本理解的問題。通過閱讀來跟一千多年以前的作者交流,對現代人的閱讀前提是不利的,因為我們離古人的生活環境太遠了。古人的喜怒哀樂產生的背景,用現代西方術語說就是“語境”,跟現代社會有很大的不同。某件事情古人覺得很重要,而今人會覺得沒那么重要。古人因為某件事情在情感上受到很大的震動,今人覺得很平常。還有一點就是,今人對古代有些東西已經不熟悉、不了解了,這樣就會產生一些誤解。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誤解也會對大眾產生不利影響。一種是新文化運動以后,尤其是十年動蕩時期產生的不正常的政治風氣、不正常的學術風氣,對閱讀行為造成了干擾。另一種是改革開放以后,大量漢學家的解讀以及西方文藝理論著作的譯介使讀者受到影響。雖然西方學者分析中國古典詩歌也會貢獻一些頗有創新意義的新觀點,但容易產生隔靴搔癢或膠柱鼓瑟的缺點,即使是一些優秀的著作也很難避免,因此,讀者需要辯證地去認識這些研究。
另外要談一點兒關于作品的理解問題。理解古典詩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讀詩是一項個人行為,讀者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來讀詩,但是也要注意一些基本的閱讀背景。比如,對于作品的典故、發生的年代與背景等方面,還是要平心靜氣地了解學者在這方面的成果。研究者并不是比普通讀者更聰明,只是更專業,我們一天到晚埋頭故紙堆中,也許會在某些方面先行一步。
所以我經常說我本人對于唐宋詩詞而言,實際上就是導游。這個導游舉一面小旗,帶領大家走進某一個景區,看這里或看那里,他是熟悉這個景區的地質學家嗎?他是研究這個地方的地理學家嗎?他特別知道這里的地質構造嗎?不!他并沒有這么多的知識。但他知道自己所處的方位,知道到某個景點該怎么走,走哪條路到那個景點比較順利,因為他先行一步,已經去看過千百回了。
總之,唐宋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歷久彌新的思想價值和認識功能。專業研究者應對它們進行準確可靠的注釋和生動靈活的解說以供大眾閱讀、學習,從而將這些經典著作引入現代社會的千家萬戶,讓人們獲得文化啟迪和精神滋養。
(根據作者2024年8月18日在國家圖書館的演講整理而成)
>原題《唐宋詩詞的現代價值與閱讀策略》,載《文化與傳播》2025年第1期。為方便閱讀,略去了注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