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丁(mù bù shí dīng),本意是眼睛不認識“丁”字;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成語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安史之亂”后,朝廷為了籠絡河北安史舊部,任命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因領盧龍軍,故也稱盧龍節度使,與魏博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并稱為“河朔三鎮”,由此開啟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幽州節度使劉濟患病,其次子劉總為謀奪權力,與判官唐弘實、孔目官成國寶等人密謀,毒殺父親劉濟,杖殺兄長劉緄,從而自領軍務。
劉總殺死父兄奪取權位后,卻是時常噩夢纏身,以致不得不請了數百高僧夜以繼日的向父兄鬼魂請罪,卻仍無法心安。再加上朝廷隨后平定“淮西之亂”,各地藩鎮頓感驚懼,劉總遂于元和十四年(819年)自請入朝,向朝廷表示臣服。
因劉總和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先后入朝,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又因參與淮西叛亂而被迫獻地請罪,這讓宰相崔植、杜元穎等誤以為河北地區已經平定。于是,在劉總入朝后,朝廷便改任文官出身的張弘靖為檢校司空平章事,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
張弘靖到任后,他認為“安史之亂”始于幽州,加之當地軍民長期脫離朝廷管控,為了廢除舊俗,讓幽州重歸朝廷治下,他便命人掘開安祿山之墓,毀壞其棺柩。幽州軍民本就多為安祿山舊部之后,張弘靖此舉無疑讓當地軍民大為失望。
文官出身的張弘靖本就不懂治軍,既無法像此前那些節度使一樣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也沒有對軍中將領予以籠絡,反而為了樹立統治權威,經常十天半個月才露一次面,且對各級將校從不以禮相待,這導致其始終無法獲得軍心。
此外,作為朝廷空降官員,在當地毫無根基的張弘靖,根本不信任那些軍中將校,反而對幕僚韋雍等人頗為信任,不僅讓他們執掌軍務,更是縱容他們欺辱士兵,以致軍中將士對這些外來文官頗為怨恨。
當時,韋雍、張宗厚等人憑借著張弘靖的信任,不僅平日里作威作福,而且經常酗酒,常常在深夜喝醉了才回府。他們不知愛戴軍民,每次回府都大張旗鼓,燭火布滿街道,大聲喧嘩不止,以致當地軍民不勝其擾。
韋雍等人可以說打心底便看不起這些將校士卒,不僅常常稱之為反虜,還曾對軍士們說,“當今天下無戰事,你們就算能兩石弓,又能如何?還不如識一個字的。”甚至經常因為一點小事,便動輒對士卒們侮辱斥責,這讓軍中士卒十分憤恨。
此前,劉總在離開幽州入朝時,曾拿出一百萬貫錢賞賜軍士,張弘靖卻私自截留了二十萬貫,作為府中雜用。得知消息的士卒們更加憤怒,于是私下里串聯密謀,決定發動叛亂。
長慶元年(821年)七月的一天,韋雍騎馬出行,有小校不慎沖撞其前導,韋雍見狀大怒,當即便要施以杖責,軍士不服,遂將此事鬧到了張弘靖處。張弘靖聞訊,卻是力挺親信韋雍,命都虞候加以嚴辦,消息傳開,徹底引發了將士們長期積壓的不滿。
當夜,士卒們連營呼噪,將校不能制止,軍士們沖入府舍,掠奪張弘靖家中財貨、婦女,又將張弘靖囚于薊門館。之后,士卒們又捕殺了張弘靖的幕僚韋雍、張宗元、崔仲卿、鄭塤,以及都虞侯劉操、押牙張抱元等人。
次日,擔心繼續為亂會引發朝廷征討的將士們,這才推舉了幾個代表前去向張弘靖致歉,并請求重新奉其為主,然而先后請求數次,張弘靖都始終拒不回答。
將士們見狀,遂互相商量說,“相公不說話,看來是不想赦免我們了,只是軍中豈可一日無帥!”經過一番商議后,決定擁立前任節度使朱滔之子朱洄為留后,朱洄以自己年老推辭,推薦由自己的兒子朱克融繼位,眾人遂擁立朱克融統管軍務。
消息傳回朝廷,朝廷下令貶張弘靖為吉州刺史,調昭義節度使劉悟為盧龍節度使,劉悟擔心朱克融兵強馬壯難以鎮壓,加之不愿離開根基之地,因此不愿赴任。朝廷無奈只好加授朱克融為檢校左散騎常侍。
盧龍節度使于是又重新被武將把持,直到唐朝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