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今年繼續對50條背街小巷開展“微提升”,讓精細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讓一個個治理單元成為發展單元——
背街小巷整治,如何“迷人”更“動人”
街巷四通八達,承載著市民的日常生活圖景和城市的煙火記憶,被稱為城市的“里子”。但部分背街小巷因為年代久遠、缺乏規劃等原因,存在著設施陳舊、衛生環境較差等問題。
如何讓背街小巷在更好承載市民生活的同時,能夠講好自己的故事、成為有活力的公共空間?記者從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獲悉,青島將在全市范圍內對819條背街小巷進行整治,在去年已經整治提升100條背街小巷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對50條背街小巷開展“微提升”,讓精細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以“最小細節”體現“最高品質”。
更有溫度:
解決一段陡坡的難處
當坑洼不平的路面被平整光滑的柏油路所代替,當昏暗的夜里亮起路燈,當狹長陡峭的樓梯變成了緩坡……這對于生活在背街小巷里的居民來說,無疑是最撫慰人心的事情。
位于青島著名景點小魚山西麓的金口路建于20世紀30年代,地形蜿蜒曲折、復雜多樣,交織著數條背街小巷。
這里的背街小巷中,居住著很多老年人。陡峭的坡度、坑洼的路面成了他們出行的“攔路虎”。在現年78歲的居民趙志強的印象中,背街小巷整治前,他“不敢拿著小拖車出門買菜”。
背街小巷改造后,除了路修好外,斑駁的墻壁也粉刷一新,有的空間較大的小巷還修上了緩坡,并且增加了扶手及供居民休息的長條座椅。市南區八大關街道城管辦副主任林琪介紹,借助老舊街區改造,八大關街道把金口一路兩側的兩條背街小巷按照“保護優先、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排水溝、圍墻、臺階、扶手進行優化。“我們通過精細化的改造提升,從一個個居民反映的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做起,把背街小巷的改造由‘民所盼’變為‘民所贊’。”林琪說。
位于八大關街道的鵲山支路整治前地被裸露嚴重,居民普遍反映缺少可供周邊居民停留、休憩的配套設施及照明設施。按照居民所需,整治過程中栽植了綠籬、宿根花卉、花灌木等增加綠化空間層次,還設置了休憩活動場地、“鄰里間”小品、社區議事廊架,方便社區居民議事需要。同時,根據居民反映的夜間出行不便的實際情況安裝了太陽能景觀燈,讓鵲山支路成為居民居住、出行的“舒心路”。
青島市城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背街小巷復雜多元的現狀,市城管辦根據背街小巷所處區域、承載功能和設施條件的差異,將其劃分為整治提升類、嚴管類、規范類,實施差異化分類治理。其中,整治提升類著重于路面修復、護欄維修更換等硬件設施的改造升級;嚴管類主要針對垃圾積存、占路經營、亂貼亂畫等現象的整治;規范類聚焦于環境衛生改善與綠化美化水平的提升。
更有故事:
讓城市文化在街巷中流淌
街巷是故事的發生地。它們是否具有趣味性、層次性、生活性,很大程度上和這條街巷所表達的文化有關。
對于市南區老城區的背街小巷,那一位位曾經生活在街巷里的蜚聲國內外的名人,為街巷增加了一抹厚重的文化底色。如何通過街巷的整治提升喚醒城市文化基因,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主要由環繞小魚山的福山路、魚山路、大學路、萊陽路4條街道及其周邊小巷構成,還包括黃縣路等街道上的老樓老院。
作為第一海水浴場這一“流量大戶”去往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的捷徑,福山支路16號甬道通過對墻體進行美化、在街角設置導示標識、在墻體繪制導覽圖等方式進行了“深度美顏”,成為一處具有青島地域特點和文化味道十足的背街小巷。除了對小巷中坡度較大、樓梯較多的地方增設了扶手,在樓梯上進行彩繪外,小巷入口處還增設了包括康有為、沈從文、梁實秋、洪深等名人故居的導覽圖。順著這條背街小巷一路走下來,除了可以打卡名人故居,更能體驗一處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可記憶的文化場景。
在緊鄰大學路的黃縣路,既有文化味又有“煙火氣”的墻繪讓這條背街小巷“火出圈”。依托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及中國海洋大學的名人資源,江蘇路街道辦事處選擇將名人故居建筑作為墻繪主要內容,整理、匯總了30余處國立山東大學學者故居的信息資料,最終根據墻面面積摘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9處學者名人故居。創作內容包括學者簡介、故居地址及故居外觀創作繪畫。“我們邀請了中國美協會員,省、市美協會員,青島知名歷史學者及設計師等10余人參與策劃、設計、資料整理校對及創作,并根據街區特質,對故居建筑進行了二次設計創作,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和喜歡。”市南區江蘇路街道城管辦工作人員韓旭東說。
黃縣路上的彩繪墻吸引市民游客打卡留念。
更有活力:
點燃城市“煙火氣”
背街小巷不僅僅是一個個治理單元,在基礎設施完善、環境衛生干凈、文化底蘊獨特等場景的賦能下,它們開始變成一個個發展單元。
與大學路網紅墻僅幾十米之遙的黃縣路,原本是一條不知名的背街小巷,卻突然“火”了起來。“火”的原因,除了文化底蘊的厚重外,還因為各式各樣的小巷小店。
走在黃縣路上,各個商鋪門頭幾乎都有“看點”,店鋪外的墻面都由各商戶根據經營需要及店鋪經營內容自主設置,讓人充分感受到青島這座城市的時尚多元。從咖啡吧到餃子館,從手作皮具到攝影室,從雜物鋪到首飾工作室,短短一條幾百米的背街小巷“煙火氣”升騰,好不熱鬧。
有了人,街巷便有了故事,也就有了各種熱鬧非凡的場景。
黃縣路上,今年72歲的市民劉生根每周都會來這里寫生,主播們也會在這里選擇一隅展開旅游推薦。在大眾點評上,來自北京的游客劉先生因為位于這里的一家餃子店——“嬌爾奶奶家”餃子店數次往返青島“City Walk”。每當夜幕來臨,這里的酒吧門外更是亮起星星點點的燈火,讓原本落寞的背街小巷有了活力。
金口一路上,得益于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民宿、咖啡店、小吃店也跟著“火”了起來。雖然還不到旅游旺季,但很多民宿已經“一房難求”。
“在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中,我們堅持以規劃設計引領背街小巷‘微提升’的提檔升級,注重設計先行,體現背街小巷的自身特色,將常態治理與特色治理相結合,力求實現背街小巷的全方位優化。”青島市城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