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重慶頻道
人民網記者 胡虹 劉祎
“老板,還有房間嗎?”
“不好意思,我們房間早就預訂完了。”
今年“五一”期間,超過21萬游客涌入重慶南岸區下浩里街區,民宿一房難求。
下浩里,備受游客喜愛的網紅打卡地,昔日是一片掛在崖壁上的歪樓破房和危舊老街。城市更新,為這里留下了老街巷的肌理,又融入了文旅新業態,讓“老破舊”變身提振人氣的消費“增長極”。
華燈初上的下浩里。人民網記者 劉祎攝
近年來,重慶持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通過城市存量空間提質增效,在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激活了區域價值與動力。
問診“文化脈”
歷史記憶與現代生活“共榮共生”
戴家巷崖壁步道。人民網記者 劉祎攝
5月1日晚,華燈初上,璀璨的燈火倒映江水兩岸。
在渝中區濱江路,游客們不約而同舉著手機,追逐著光影中的美景。鏡頭里有錯落有致的建筑形態、層層疊疊的立體交通、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戴家巷崖壁步道的身影也在其中。
戴家巷藏于山、隱于巷,筑于懸崖之上。曾經,這里雜草叢生、破敗陳舊,居民出行也極為不便。
“戴家巷的更新,并沒有在街巷內搞大拆大建,而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重慶市渝中區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總工程師李東說,整治和擴寬階梯巷道,新建1100米崖壁步道,保留城墻、古樹、老舊建筑,不但惠及附近1000余戶居民,還把這條背街小巷“裝修”成重慶的“山水客廳”,形成崖壁與街巷融為一體的城市景觀。
“游完洪崖洞,從步道一路爬上來,有古樹,有古城墻,還可以坐在咖啡館喝咖啡、看江景,真是一次性佩奇(配齊)啦!”戴家巷步道是北京游客于點“五一”到重慶旅游的首選打卡點,她把在重慶旅游的體驗,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載重慶府。燦爛的巴渝文化留下豐富的人文遺跡和歷史建筑。
如何將這些歷史遺跡、老舊街區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
“先拿‘脈’,后‘施針’。”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老城區功能不全、設施陳舊等問題,當地通過“風貌保護+產業導入”,實施資產盤活利用、歷史文化保護更新類項目157個,完成更新改造847萬平方米。
今年初開街的魯祖廟傳統風貌區,用一萬多塊舊磚,重現1911年的老重慶街景,吸引了多家知名連鎖門店入駐;重慶熱門旅游地之一的磁器口,改變過去的單一業態,更新古鎮十二巷“后浪”片區,每天吸引數千游客打卡。
治好“城市病”
老百姓在家門口感受“幸福升級”
更新后的民主村。人民網記者 劉祎攝
城市更新,不僅讓城市煥新,也讓居民的幸福升級。
“紅磚房不能拆哦,那是我們的記憶。”
“地磚要防滑,社區老人多,謹防他們摔倒。”
九龍坡區民主村片區更新前,陳代蓉參加過多次院壩會。“和社區、更新公司、設計師等坐在一起開會,我性格直,有什么就說什么。沒想到,我提的很多建議,都落了地。”
民主村片區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原重慶建設廠的家屬區。76歲的陳代蓉在這里住了50年,眼見著民主村從繁華到破敗,再由破敗蛻變新生。
“曾經,雨天蹚泥水,晴天吃灰土,年輕人搬走了,只剩老人守著破院子。”陳代蓉回憶說,后來,推土機進場,飛線下地,鐵棚子拆除……
更新后的民主村,成為全國首批完整社區試點,還創新性地建立了重慶首個“三師(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進社區”工作站,讓專業人才深入社區,對生活、產業、人文、安全等方面進行調研,挖掘社區居民的深層需求,并推動轉化。
“城市更新過程中,‘改什么’,由群眾說了算。查出‘病灶’,才能精準治好‘城市病’。”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人居處負責人說,重慶在全國率先開展全域城市體檢,通過“體檢”發現問題,再結合發展需要精準施策。
整治后的塔坪社區。人民網記者 劉祎攝
江北區觀音橋街道塔坪社區的“病灶”是飛在空中的“蜘蛛網”。
塔坪小區投用于20世紀90年代,有44幢樓72個單元。所有管線交織在一起,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空中蜘蛛網”。
“以前一出門,頭頂上就是密密麻麻的電線,特別壓抑,不僅影響市容環境,更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居民周黎明說。
在該片區啟動更新前,當地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居民院壩會等實施“體檢”,居民呼聲最高的便是“飛線下地”。
為此,江北區成立工作專班,多次現場勘探,最終確定“室外飛線下地、室內飛線進盒”的改造方案。
方案實施后,天上“蜘蛛網”沒有了,環境整潔干凈,離開的居民紛紛回遷,也吸引了商家爭相入駐。
城市體檢,解決了突出的“城市病”,讓8689個城鎮老舊小區煥然一新,加裝改造電梯4700余部,補齊養老托幼、社區食堂等公服設施5900余處,建設口袋公園19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134個。
探索“新模式”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實現“多方共贏”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從來不是,也不應由單一力量主導。重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實現“多方共贏”。
白馬凼社區的立體停車場。人民網記者 胡虹攝
九龍坡區白馬凼社區是農轉非安置房小區,修建于20世紀90年代,物業管理缺失、社區設施破損一直是當地居民反映的問題焦點。2020年,白馬凼社區所在的紅育坡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啟動,因涉及面積大、戶數多,當地政府引入社會資本,由北京愿景集團投資3億多一體化改造運營,為期11年。
如今的白馬凼社區,蜘蛛網電線“藏”進風雨廊,亂停放的車輛規整停在立體停車場,路邊理發攤變成了便民理發屋…… “小區門欄是我們居民自己題的字吶。”居民龐遠芳自豪地說。
“更新后,通過養老托幼、臨街門面招商、物業收益等運營管理,有望在2028年左右實現盈利,達成‘居民受益、企業獲利’的共贏局面。”重慶愿景渝隆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邱賢說。
山城巷風貌。人民網記者 胡虹攝
重慶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還出臺一攬子支持政策,以市場化手段,激發原物業權利人、社會資本、國有企業等各方參與的積極性,盤活了一批老小區、老廠房、老街區。
——山城巷傳統風貌區改造堅持“修舊如舊”,保留了80%的原有建筑,現在已是游客到重慶必打卡的網紅景點。“周末山城巷日均人流量達5萬,節假日更是到了日均7萬。”重慶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招商負責人鄧琴說。
——南岸區濱江路在城市更新中,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以立德樂洋行舊址群為基礎,打造了集陳列館、社區商業、文化公園于一體的復合型公園。2023年9月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近600萬人次,公司以及公園商家營業收入可觀,實現了長效運營。
截至目前,重慶已啟動實施295個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其中72個項目建成投用,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