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罐針判官”龍炬:一位用火罐與銀針“斷病”的老中醫
文/《健康時報》記者 林曉
在廣州科大中醫醫院的一間診室里,淡淡的艾草香與藥香交織,墻上掛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其中一面赫然寫著“罐針斷百病,妙手濟蒼生”。這間診室的主人,正是被患者稱為“罐針判官”的老中醫龍炬。年過六旬的龍炬,行醫四十余載,憑借獨特的“罐針療法”在嶺南中醫界聲名遠播。近日,記者走近這位傳奇醫者,聽他講述“罐針判病”背后的故事。
“罐針判病”:既是傳統,也是創新
記者:龍醫生,大家都稱您“罐針判官”,這個稱號是怎么來的?
龍炬(笑):這是患者起的諢名,說笑罷了。不過,“罐針”確實是我看病的關鍵。我年輕時師從嶺南名醫,學的是傳統針灸和拔罐,后來發現這兩者結合能更快“揪”出病根——火罐能通過皮膚反應判斷氣血瘀滯,銀針則能精準刺激經絡。久而久之,患者覺得我像“判官斷案”,哪里有病,罐印和針感一驗便知,這稱號就傳開了。
記者:您能具體講講“罐針療法”的原理嗎?
龍炬:中醫講“有諸內必形諸外”,身體內部的病癥會通過體表反映。比如,拔罐后皮膚顏色深淺、瘀斑形態,能提示寒熱虛實;針灸時患者的酸麻脹痛感,則能定位經絡阻塞。比如一位頸椎病患者,罐印在肩胛區發紫,針刺風池穴時痛感強烈,說明氣血瘀滯在少陽經,需疏肝理氣。這種“罐針配合”的方法,既診斷又治療,效率更高。
從“判病”到“治人”:他的診室沒有“標準答案”
記者:聽說您接診過一位被誤診的年輕白領?
龍炬:是的。那孩子長期頭痛,西醫查不出問題,到我這兒時,拔罐后頸部的罐印發青,針刺百會穴時卻毫無酸脹感。這說明他并非單純氣血瘀滯,而是腎精不足導致的虛證。若按常規活血化瘀,反而會耗氣傷身。后來用艾灸溫補命門,配合中藥調理,三個月后頭痛就消失了。所以中醫治病,不能只看癥狀,更要看“人”。
記者:您如何看待現代人對中醫“玄乎”的質疑?
龍炬:中醫不是玄學,是實打實的經驗醫學。比如拔罐后皮膚發紅是熱證,發白是寒證,這些規律經過千年驗證。但中醫也講究“變通”,比如現在人吹空調、熬夜多,體質比古人更復雜,辨證時得結合現代生活習慣。我常和學生說:“罐針是工具,腦子才是判官。”
“判官”的憂思:中醫需要傳承,更需“守正破圈”
記者:您提到帶學生,現在年輕人對中醫熱情高嗎?
龍炬:熱情有,但能沉下心的人不多。學中醫要背經典、練手法,光拔罐就分閃罐、走罐、留罐,沒三年練不出手感。不過我也在嘗試“破圈”,比如用手機拍罐印對比圖,用視頻記錄針灸反應,讓年輕人更直觀地理解中醫邏輯。
記者:您對普通人的健康有什么建議?
龍炬: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不動”和“亂動”。久坐導致氣血瘀滯,盲目健身又可能拉傷經絡。我常教患者一套“五分鐘罐針自檢法”:用真空罐輕拔足三里、大椎穴,如果罐印深且久不消退,就提示需要調理。但記住,任何療法都需專業指導,切勿自己亂試。
后記
采訪結束時,龍炬的診室門口仍排著長隊。一位從東莞趕來的患者說:“龍醫生拔罐扎針后,我的腰痛當場就松了,神了!”而龍炬只是擺擺手:“哪有什么‘神’,不過是把老祖宗的東西用準了。”
火罐溫熱,銀針輕顫,這位“罐針判官”的故事,仍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