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瑾山月
作家余華說:
“中國年輕一輩人里面,有很多優(yōu)秀者,但卻很少有能扛得了事兒的人。”
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難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包括咱們自己,都不太能扛事。
生活中,碰上機遇或是挑戰(zhàn),先想著“躲”,再碰上點麻煩,就更焦慮。
大人況且如此,孩子們往往就更脆弱。
我有時候想,到底把孩子養(yǎng)成什么樣,算對得起他。
給他很多錢?送他進名校?好像都不是。
給孩子一顆堅韌的心,賦予他直面風雨的勇氣,才是真的愛他。
具體來說,就是在最細微的日常,做好這5點。
提高容錯率,孩子犯點錯沒什么
武志紅老師,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實習生小丹,剛工作不久,就患上了焦慮癥。
細細詢問后,發(fā)現(xiàn)小丹并沒遇到什么大事,不過都是些雞毛蒜皮。
今天同事提了點意見,明天主管派來份任務,諸如此類。
但小凡的第一反應都是“完蛋了,我可別出錯”。
而為了避免出錯,最好的辦法就是“啥也不干”。
所以,團隊的大事小情,她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她為什么那么“怕”呢?
問題根源,還在她的家庭教育上。
打小起,父母就不允許她犯錯,否則會上綱上線地猛批。
久而久之,她啥也不敢干,干點事就緊張。
心理學上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被看見。
但生活中,很多人卻害怕“被看見”,總想做個不起眼的人。
在他們的認知里,被看見的,就是被審視、被挑剔。
而這一根深蒂固的偏見,大都源自小時候的嚴厲管教。
那些不允許犯錯的孩子,長大后往往都會:回避錯誤、過度自省、畏懼權威。
而唯唯諾諾的印象一旦種下,再想爭取什么就難了。
所以家長們,孩子小的時候,犯點錯,走點彎路,沒什么的。
包容下來,告訴他們人生的容錯率是很高的,不必束手束腳。
鼓勵孩子大膽嘗試,一切都是對人生的體驗。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養(yǎng)出“當仁不讓”的小孩。
少操點心,孩子有他的“能量模式”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碰上什么事,你明明想迎上去,解決它。
但就是沒有足夠的精力,心力跟不上。
而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的能量早被一件件瑣事耗光了。
這種情況,在孩子身上也常見。
為什么你的孩子沒有闖勁,真不是他懶惰、膽小。
或許和咱們一樣,是能量被分散,精氣神無法聚焦的緣故。
就比如,吃喝拉撒上,你不停地叮囑;學習上,你不停地施壓。
就比如,孩子出個門,見個朋友,你都跟在后面啰嗦個沒完……
別看這些事不值一提,怕就怕積少成多,壓制住孩子的生命力。
美國心靈導師邁克爾?辛格,提出過一個“心脈阻塞”的概念。
他觀察到,那些膽小怕事的小孩,大都心脈不暢,能量發(fā)揮不出來。
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心里的事太多。
中醫(yī)上也說“不通則痛”,心脈被瑣事堵住,整個人就看上去很蔫。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孩子,從早上吃飯就被媽媽一個勁地囑咐:多吃點,多喝水,別胡鬧;
再到一整天下來,被管著,不讓干這不讓干那,被各種糾正、建議、安排。
他心里就會埋下一個個小疙瘩,又煩又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他的生命力被壓制,便沒什么內驅力了。
若想孩子能扛事,我們先得保護好他的能量。
平常少說少管,孩子心脈通了,勇氣也就有了。
讓娃吃點苦,養(yǎng)成“反脆弱體質”
教育學者付立平發(fā)現(xiàn):
面對困境時,有的孩子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積極思考解決方案;但有的孩子就是一蹶不振或垂頭喪氣。
比如做題時,一遇到難題就不愿動筆;學才藝時,最開始熱情滿滿,但不久就擱置一邊;玩游戲時,一旦輸了,就會難過大哭或拒不認賬……
孩子每次遇到一點困難就想要逃避,對于那些有難度有挑戰(zhàn)性的新活動,更是直接宣告放棄。
這一切,其實是逆商低的表現(xiàn)。
那怎么解決呢?
付立平老師給出了培養(yǎng)孩子“逆商”的兩個方法:
第一,給予孩子好的感受,包括安全感、成就感和愉悅感。
站在孩子身后,告訴他,你大膽往前走,這是安全感;
做一件事,無論得失,都積累了經驗,這是成就感;
教孩子專注做事,感受心流體驗,這是做事的愉悅感。
第二,通過ABC理論,改變孩子看問題的視角。
以考試為例:
A代表不好的事情:考試完畢,錯題很多。
B代表想法:“我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其他人了”,或“原來我有這么多知識點沒有掌握,幸虧這次考試發(fā)現(xiàn)了。”
C代表后果:“我不想面對現(xiàn)實”,或“我要努力復習鞏固”。
我們要幫孩子在B這個環(huán)節(jié),啟動積極思維,而后影響C這個結果。
沒有人生下來就自帶盔甲,穩(wěn)定的內核與堅韌的風骨,更在后天養(yǎng)成。
狠心一點,讓“事”教教孩子
日本作家高橋敷先生,在書中描述了過一件親身經歷的事。
在秘魯講學時,他與一對美國夫婦做鄰居。
一天,美國夫婦的12歲兒子踢足球,把高橋敷家的門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肇事”男孩買了一塊玻璃,獨自一人到高橋敷家認錯,并請求原諒。
高橋敷見孩子既誠懇又有禮貌,就留孩子吃了一頓飯,并送給他一包糖果。
可是第三天,美國夫婦領著孩子上門還了糖果。
高橋敷十分不解,美國夫婦則認真地告訴他: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時,不能受到任何獎勵。
他們還說,買玻璃的錢是男孩子自己的零花錢。
即使不夠,父母也不會代他賠償,可以先借給他,然后通過打零工掙錢還給父母。
之所以這樣做,是讓孩子從小就要懂得,為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來。
這一點,對孩子將來順利進入社會,至關重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過: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系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fā)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對孩子,我們要狠心一點,舍得讓他擔責。
人教人,教不會的,但事教人,一次就行。
別在孩子這里“護短”,適當讓他扛點事,沒什么壞處。
不吝嗇愛,永遠做孩子的后盾
一期《漢聲》雜志的采訪中,畫家蔡志忠問雜志發(fā)行人吳美云:
“愛的作用是什么?”
吳美云說: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才會覺得安全,才會放心地跨出步子,跌倒了也不怕受傷!”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永遠支持。
當一個孩子深知有父母撐腰,他才能舒展自己的翅膀,勇敢地飛出去。
一個人的底氣,在人生之初,只有從父母那里得來。
父母的鼓勵、支持、喝彩、兜底,是一個孩子敢做事能扛事的精神支撐。
心理學上說,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決定了他們與世界的關系。
當孩子連自己的父母都無法倚靠,又如何去相信世界,擁抱美好呢。
所以,我們要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后盾,讓他無論何時都有“家”這條退路。
也就是說,父母扛住了孩子的事,孩子才能扛住所有事。
曾有人問DeepSeek:普通家庭,能給孩子的托舉是什么?
DeepSeek回答:風箏飛得最高的秘密,從來不是繩索的牽引,而是風與翅膀的共舞。
我理解的是,孩子是否有出息,不在我們,而在于他自己。
他有本事、有擔當、能扛事、能負責,他就走得遠飛得高。
而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孩子“有本事、有擔當、能扛事、能負責”。
我們不必成為孩子人生的承重墻,但要恰到好處地成為他們的支點。
當孩子犯錯時,告訴他“沒關系,再試一次”;
當他干大事時,主動退后,別用瑣事消耗他;
當他受挫時,提醒他換個角度看,失敗也是禮物;
當他惹禍時,就推他出去認錯,處理問題……
當他焦慮、迷茫、擔憂、恐懼時,握著他的手說:
“別怕,爸媽一直都在。”
我相信,只要我們有心,養(yǎng)出能扛事的孩子,只是時間問題。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