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dirt-to-dinner,《無脊椎動物學》,《甲殼動物解剖學》,ScienceDirect,PubMed。
受歡迎的蝦
蝦估計是最受歡迎的海鮮吧?盡管在全球1900多種的蝦里面,只有不到20種對商業用途至關重要,但是就這么些品種的蝦,它們的養殖、捕撈和運輸遍布世界各地。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養殖蝦產量估計約為200萬噸,大多數蝦場位于中國(41%)、印度尼西亞(13%)、越南和印度(8%)。
除了常見的食用蝦,野外有很多種類的蝦,它們它們色彩斑斕,觸手在水中揮舞,細長的腿蜷縮在珊瑚之間,等待著游過的美味佳肴。雖然野生蝦主要在溫暖的沿海水域游動,但大約25%的蝦可以在淡水河流中找到,有些甚至在北冰洋中也能找到。所有蝦都是底棲動物,生活在海底翻找沙子,吃掉從藻類、浮游生物、小魚到其他死生物的各種食物。
它們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奇的是,無論是哪種蝦,它們的構造卻幾乎大同小異,蝦的外骨骼,也就是殼,非常輕便堅硬,可蛻皮生長;腹部肌肉發達,爆發力強,遇險瞬間彈射逃生;內臟集中于頭胸部受甲殼保護;觸須感知水流與化學信號,復眼探測光線。
這個結構你可能不在意,總之它們吃起來非常方便,頭掐掉,喜歡的話嘬一嘬頭里的膏;殼剝掉,連帶著蝦腳一起丟了;技術好尾巴的肉也能帶出來,技術不好直接掐斷也不可惜。
蝦咋就進化得這么方便我們吃呢,簡直跟人類設計出來的一樣!然而蝦的歷史比人類要悠久至少4億年。
為啥進化成這樣?
蝦的形態并非偶然演化出來,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祖先在捕食者利齒與生存壓力間博弈出的最優解。
它們的外殼在我們看來雖然形同虛設,但是其演化的時候其實沒考慮到這么“年輕”的人類,這些輕薄的外殼由幾丁質與碳酸鈣組而成,是特質的柔性盔甲,能抗住很多獵食者的試探性的撕咬,爭取逃生的機會。而且外殼破損后,蝦還可以通過蛻殼來更新,這算是成本很低且輕便的選擇。
大部分蝦類的外殼都是接近透明的,這些外殼分泌出折射率與海水近乎一致的蛋白質,肌肉纖維定向排列避免光線散射,使其在海水中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它們看似便宜人類的內臟布局其實非常精密。心臟、胃、肝胰臟等重要器官被壓縮在頭胸甲中,頭胸甲的防御力更高,能對重要器官集中保護。另外,這么做也能使得消化系統運轉變快,口器末端的顎足將食物送進裝備幾丁質齒的胃磨,粉碎后的微粒在肝胰臟分泌的酶瀑中分解。這種集中化設計縮短了物資運輸路徑。
但其實這么設計的主要原因還是要給蝦的超強運動能力讓位。
我們愛吃的蝦肉能給蝦提供超強動能,每節肌肉都由快慢肌纖維精密配比。當捕食者的靠近時,神經系統在千分之一秒內點燃所有快肌,腹部極速彎曲帶動尾扇拍打水流,產生的反推力能讓身體以每秒20倍體長的速度倒射而出。蝦肉里只有一根蝦腸貫穿身體用于排泄,這也是為了使得蝦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和排出廢物,避免了內臟器官對蝦的運動爆發力的干擾。
這才是蝦最本質的防御系統,它們的外殼其實只能抵擋小部分傷害。
但即使有這些設計,蝦依然是體型嬌小的食物鏈底層生物,為了種群的延續,蝦類的終極生存策略就是將能量賭注壓在繁殖上。雌蝦的卵巢占據體腔三分之一,每次產卵可達百萬的級別。
于是蝦就進化成了現在這樣,在我們看來非常方便食用的樣子。
后記
從寒武紀的初代甲殼類到現代養殖池中的對蝦,它們的形態的變化始終在闡述一個道理:演化并不可能完美,只能想辦法找到解決方案。
我們人類好奇蝦為啥進化得這么方便吃,其實這是在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了,人家蝦壓根就不care人類,只是剛好人類擁有靈巧的手指和嘴的結構,非常方便吃蝦罷了。
實際上有這些構造,人類吃啥動物都挺方便的,要不然為什么我們人類會有個“恐怖直立猿”的外號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