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一大早,一輛三輪摩托車載著鮮活亂蹦的南美白對蝦,正從云南池業(yè)弘水產養(yǎng)殖有限公司的養(yǎng)蝦基地駛出,開往永平縣城的商超。
顛簸的車廂里,蝦兒在水框里應和著節(jié)奏歡躍,躍動著豐收的希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博南鎮(zhèn)勝泉村甸板五組村民李金輝的智慧與汗水。
2008年,年輕的李金輝懷揣著夢想,背井離鄉(xiāng)前往江浙一帶打工。在那里,他一頭扎進了水產養(yǎng)殖的世界,從最初的學徒做起,憑借著勤奮好學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逐漸掌握了南美白對蝦養(yǎng)殖的核心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23年,心中一直牽掛著家鄉(xiāng)的李金輝決定回鄉(xiāng)發(fā)展。“我在外面學了這么多年技術,就想回來試試,看看能不能帶著鄉(xiāng)親們一起致富。”李金輝堅定地說。回到家鄉(xiāng)后,他開始小規(guī)模試驗養(yǎng)蝦。從水質調控到飼料投喂,從病害防治到日常管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他都親力親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試驗取得了成功,這讓他信心大增。
2024年,李金輝的養(yǎng)蝦事業(yè)迎來了新的轉機。一位投資商看中了他的技術和項目前景,注資506萬元成立了云南池業(yè)弘水產養(yǎng)殖有限公司。“我們建設了占地17畝的養(yǎng)殖基地,共有20個蝦棚。7月,基地正式投產,李金輝以技術入股,占股20%。”公司項目負責人候程程介紹。
“李哥,這次咱投了4萬多尾蝦苗,能成不?”一位工人擔憂地問道。李金輝笑著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吧,我心里有數。咱們按照科學的方法來,肯定沒問題。”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蝦苗茁壯成長,成活率達到了約9成。
如今,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熟練地撒網捕蝦,一只只晶瑩剔透、活蹦亂跳的對蝦被撈出水面。“這蝦口感甜脆Q彈,在市場上可受歡迎了!”李金輝拿起一只蝦,滿臉自豪。目前,基地已產出近8000公斤對蝦,到7月底預計產量能達到15000公斤。這些蝦不僅受到永平百姓的青睞,也深受保山、大理市場的歡迎,供不應求,價格在40-50元/公斤。
基地的發(fā)展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目前,基地有正式職工7名,靈活用工200人(次)。許多像李金輝一樣曾經外出打工的村民,如今都回到了家鄉(xiāng)。“在家門口上班,收入不比外面少,還能照顧家人,這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一位工人樂呵呵地說。
云報全媒體記者 趙麗槐 永平縣融媒體中心 楊繼紅
責任編輯 劉自學
責任校對 貓恩泊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