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夏種、夏管是全年糧食生產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小滿將至,正是“三夏”農忙時節,全國廣袤的田野間,處處可見忙碌的“三夏”生產場景。
連日來,甘肅、河南等北方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面對嚴峻挑戰,各地因地制宜,利用良種良法、智慧水利、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科技,在夏播夏管、防災減災中持續發力,為秋季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科技“組合拳”助力抗旱保豐
“我這幾年種的是洛陽市農林科學院提供的耐旱小麥品種,能夠減少損失。”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種植大戶麥海偉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宜陽縣屬豫西旱作區,是受此次旱情影響較大的區域。早在20多年前,洛陽市農林科學院就開始為該旱作區選育適合的小麥品種。“從表面上看,耐旱小麥往往株高更高。而最大的區別藏在地下,以‘洛旱22’為例,其根系能夠達到3米以上,遠超普通小麥。”洛陽市農林科學院小麥所副所長吳少輝說。
如今,該院的育種團隊已經是第四代,選育的“洛旱”系列小麥品種,在河南洛陽、三門峽以及陜西、山西等旱作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我們針對旱情做了充足準備,對糧食生產有十足的信心。”吉林省大遐畜牧場農業公司總經理劉啟雷告訴記者。他們所在的松原市乾安縣地處吉林省西部,年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雨停地干、十年九旱”是當地農業生產的常態。
在乾安縣大遐畜牧場的智能化田間管理控制室,記者看到,玉米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通過電腦系統科學配比,只需輕按按鈕,就能精準輸送到每一株作物。
劉啟雷介紹,他們采用了吉林省農科院提供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借助遍布田間的各類傳感器,農田時刻“做體檢”,作物也能“開口說話”,玉米根系區域的土壤得以保持最佳的水分和養分狀態。
“通過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淺埋滴灌等技術,我們每畝地可以節約26噸水,大大提升了水分與化肥的利用率,大幅提升了糧食產量。”劉啟雷說。現在,該公司采用精密播種、水肥一體化、行走機械北斗導航等現代農業技術,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多措并舉護航夏糧生產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白馬坡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永杰托管和流轉了1.8萬畝土地,他對今年的收成充滿信心,“多虧了高標準農田,現在灌溉條件非常便利,我們已經澆過4遍水了。”徐永杰說。
3月以來,在河南省水利廳組織下,省屬大中型水庫下泄水量11.51億立方米,全省235處大中型灌區開閘引水,累計引水23.92億立方米,累計灌溉面積1843.44萬畝次,補源面積307.9萬畝次。
同樣遭遇旱情的還有甘肅省定西市。今年,定西市安定區累計降雨量僅44毫米,較往年同期銳減約20%。關鍵時刻,定西市充分發揮引洮供水工程的“生命線”作用,建立水資源精細化調度體系,將有限的水資源精準輸送到最急需的農田,灌溉覆蓋面積擴大至120萬畝,有效緩解了農作物“干渴”危機。
此外,當地大力推進科技抗旱,“一方面利用覆膜保墑技術提升土壤保水能力;另一方面依托智慧水利工程,利用智能監測系統實時掌握土壤墑情、氣象數據,精準調度水源,為科學灌溉提供精準數據支撐。”定西市安定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步青介紹。
在抗旱減災的一線,處處都有農業科技人員的身影。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雙城村,村民們在鎮村干部和農技專家指導下,連夜修筑攔水壩,將蓄積的水源引入田間。由50余名農技人員組成的服務隊深入一線,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從水肥一體化管理到病蟲害綠色防控,全方位提升農作物抗旱能力;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18個小麥專家指導組,堅守在麥田管理一線,結合地方技術力量,指導農戶開展科學澆灌,盡量讓每一滴水都能精準滴灌到麥田。
從水肥一體化精準滴灌到農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科技正成為全國抗旱保豐收的關鍵助力。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有效緩解了旱情影響,更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