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高級顧問阿里?沙姆哈尼在多哈拋出震撼言論:只要美國立即解除所有經濟制裁,伊朗愿意銷毀全部高濃縮鈾庫存,承諾永不發展核武器,并接受國際核查。這一表態被西方媒體稱為 “歷史性讓步”,卻在中國觀察者眼中泛起復雜滋味 ——在中美關稅戰中,中國以 “對等反制加產業升級” 組合拳對抗美國霸權,最終迫使特朗普政府撤回懲罰性關稅。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正在書寫兩場命運迥異的國家博弈。
當沙姆哈尼在半島電視臺演播室說出“愿意當天簽署協議”時,華盛頓的反應卻耐人尋味。就在同一天,美國財政部宣布對伊朗6名個人和12個實體實施新制裁,理由是“協助伊朗采購彈道導彈材料”。這種“談判桌握手、背后揮大棒”的戲碼,完美詮釋了特朗普政府的談判哲學。自4月12日首輪間接談判以來,伊朗已多次調整立場:從堅持鈾濃縮權利不可談判,到提出“階段性限制”方案,再到如今承諾銷毀全部高濃鈾。
而每一次讓步換來的,卻是美國變本加厲的施壓。5月11日第四輪談判中,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明確劃出紅線:納坦茲、福爾多等鈾濃縮設施必須拆除,否則談判終止。這種“得寸進尺”的策略,與中美關稅戰初期如出一轍。伊朗的妥協邏輯建立在兩個脆弱假設上:一是美國會信守解除制裁的承諾,二是國際核查能有效保障國家安全。但歷史經驗早已證明,美國的協議可靠性如同沙上城堡。2018年特朗普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時,曾信誓旦旦表示將達成“更好的協議”,結果卻是伊朗被重新納入“極限施壓”軌道。如今伊朗再次選擇“先讓步、后信任”,無異于將國家安全寄托在對手的善意上。
5月12日,日內瓦湖畔的中美經貿會談傳來捷報:雙方同意互降115%關稅,美國取消91%的懲罰性關稅,中國同步撤回對等反制措施。這場關稅戰,最終以中國的勝利告終。其核心秘訣,正是“以斗爭求合作則合作存”的戰略智慧和成功經驗,而伊朗的妥協策略正在陷入惡性循環。
5月14日新制裁名單公布后,伊朗里亞爾對美元匯率暴跌7%,石油出口收入縮水至每天不足1000萬美元。更危險的是,美國通過“次級制裁”迫使歐洲企業撤離伊朗,導致該國石化、汽車等支柱產業瀕臨癱瘓。這種“經濟自殺式”談判,最終可能讓伊朗喪失所有議價籌碼。
反觀中國,反制措施不僅未損害經濟,反而催生新動能。2025年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8.2%,光伏組件占據全球68%市場份額。當美國企業因關稅壓力撤離中國時,德國巴斯夫、韓國三星卻逆勢擴大在華投資。這種“危中尋機”的能力,源自中國對全球產業鏈的掌控力——2024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中國在50個評估指標中42項領先美國,歷史正在重復,但結局可能截然不同。
2015年伊核協議簽署時,伊朗曾幻想通過讓步融入國際社會,最終卻換來更嚴厲的制裁。而中美關稅戰爆發時,中國選擇以戰止戰,最終贏得尊重與合作。當德黑蘭再次站在歷史十字路口,北京的成功經驗早已給出答案:在大國博弈中,妥協換不來和平,自強才能贏得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