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規劃讓虎峰山片區煥發新活力。
初夏的風掠過重慶高新區曾家鎮虎峰山的山脊,在連綿起伏的綠浪間,一座侘寂風小院靜靜佇立——這是石巖用整整六年追逐的夢想。
2019年,50多歲的石巖租下虎峰山村三棟閑置老宅,得益于村莊規劃提供的用地保障,他順利實施改造計劃。斑駁的老房老院化身藝術休閑空間,石巖以茶道為媒,構筑起傳承鄉愁記憶的一方載體。
在虎峰山村的蒼翠叢林中,這樣充滿靈性的藝術空間如珍珠般散落,它們有的燒制陶器、有的繪畫、有的從事雕刻技藝,自發形成了一個藝術群落。
圍繞這些藝術資源,重慶高新區整合曾家、金鳳兩鎮六村資源聯合編制了村規劃,發展起“藝術群落+特色農業+文旅融合”的三產融合業態,為巴渝和美鄉村建設“添磚加瓦”。
科學規劃
山野靈氣納入整體布局
地處縉云山脈的虎峰山片區,包括曾家鎮的農安、清明、白林、虎峰山以及金鳳鎮的九鳳、海蘭六個村莊,山腳下便是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組成部分重慶大學城片區。
2017年春,大學城的美術教師們駕車拐過一道山梁時,眼前的虎峰山還藏在時光褶皺里——青瓦白墻的院落被野花攻占,梯田在晨霧中層層鋪展,擔水的村民踏碎滿徑露珠。“這不就是生活中的水墨畫!”他們當即租下村頭老屋,畫布上開始生長出叼著草莖的耕牛、檐角懸著的玉米串。
這群藝術家不會想到,他們的“偶然駐足”后來成為鄉村規劃的“必然伏筆”。
虎峰山的故事很快傳開了,不少青年藝術家紛至沓來。短短幾年,當60多個藝術工作室如春筍般涌現在虎峰山村,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規劃圖紙也悄然鋪展:金鳳實驗室的塔吊豎起時,虎峰山被圈入“科學之城后花園”版圖,曾家鎮虎峰山村更錨定“科創藝術村”定位,一張融合藝術群落、科創展演、民宿經濟的規劃藍圖,開始將山野靈氣納入科學布局。
2019年,石巖慕名而來。他沿著村道漫步,看見露臺未干的陶泥、畫布上半凝的朝暉,立刻決定把“用文化喚醒鄉村”的理想種在這里。
他租下兩三間農房,自己設計裝潢,將農房改建成侘寂風的小院,又從山上移植來一棵棵老梨樹栽種在門前,周邊點綴了水景、花卉綠植等景觀。
但當他想繼續改造老宅時,卻被農用地審批卡住了腳步。這不是個案:油畫家莊園里停滿觀展車輛,陶藝師每天徒步半小時挑水,藝術群落的生長急需規劃“松土”。
打破壁壘
聯合規劃破解用地困局
“藝術要落地,首先得有‘地’。”重慶高新區規劃自然資源局規劃科科長宋楊翻開規劃圖,六村聯合規劃的破題之筆正在于此。
過去各村“守著一畝三分地”,如虎峰山村建設用地緊張,鄰近的農安村卻有閑置宅基地沉睡。聯合規劃打破行政壁壘,像拼積木般統籌六村土地:12公頃建設用地指標向虎峰山村集中,石巖借此拿下兩處閑置宅基地,將其改造成鄉村書院——如今這里每年為村集體帶來6萬多元租金與分紅,老梨樹的樹蔭里,常坐著畫水彩的學生和喝茶的村民。
更細微的改變在山間發生:曾家鎮將農用地合規轉為建設用地,拓寬的村道鑲著綠化帶,新辟的停車場里停滿自駕游車輛;980萬元建成的現代化水廠,讓山泉水通過管網爬上360米的山腰,陶藝師張寶玉擰開水龍頭時,妻子正往電窯里放入新捏的陶罐,“再也不用挑水了,這下真的‘扎根’了。”
“在鄉村規劃中,我們通盤考慮城市和鄉村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安全防災的實際情況,促進產業互促、服務延伸和空間價值提升。”宋楊說,以空間為載體,他們梳理村莊閑置資源點和潛力資源點,引導城市藝術、科創、產業等要素向鄉村流動,同時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打造村民、藝術家、市民、游客的共享村莊。
一項項村規劃也潛移默化改變了村民的生活習慣。過去,村民們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后的木柴、農具等,如今都被整齊歸置,村民將院壩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還栽種了花卉綠植。畫布上的虎峰山,從此多了“規劃之美”。
特色互補
六村形成發展共同體
土墻房、磚片瓦……虎峰山半山腰處,一間由農房改建而成的農家餐廳立于山林間,顯得古樸而別致。
30歲出頭的劉健是這家餐廳的老板,也是土生土長的虎峰山人。2020年,他從外地返鄉,將農房拾掇出來經營餐飲,發展鄉村旅游。
去年,幾位附近的村民送來了幾袋新鮮的羊肚菌,劉健嘗試著用羊肚菌燉雞湯,鮮甜無比,新菜品一經推出,便贏得食客們交口稱贊。
這是跨村“聯姻”的果實:虎峰山村出林地,福來村出資金,200畝林下經濟年產值達200萬元。“以前福來村‘有錢沒地’,我們‘有地沒錢’,規劃讓兩頭湊成了‘好姻緣’。”宋楊不經意間道出了六村聯合規劃的核心邏輯: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讓資源在更大棋盤上流動——以前,資源要素被行政區劃分割,各村間同質化競爭較嚴重,聯合規劃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局面,構建起特色互補的區域發展共同體。
這種破界思維重塑了產業地圖:曾家鎮虎峰山村依托藝術資源打造眾創空間,金鳳鎮九鳳村主要發展生態休閑村,其余村莊則根據自身定位發展文體康養、湖濱休閑等業態,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鄉村振興示范帶。各有特色的錯位發展,增強了虎峰山片區的功能互補和整體吸引力,疊加出“1+1>2”的集群效應。
在交通配套上,六村將村內道路和區域城市道路整合在一起,串聯起一條特色旅游路、美食體驗路。結合當下徒步熱,村莊規劃也整合優化了虎峰山片區登山步道網絡,提升步道入口與城市步道、城市道路的銜接,讓徒步愛好者可以便捷地到山里感受大自然,形成九鳳瑤池秘境、虎峰藝術觀光、凌云湖濱湖野趣等多條主題徒步路線。
今年“五一”期間,金鳳鎮的九鳳瑤池景區迎來大批游客,劉健的餐廳恰好位于游客往返景區的必經之路,他輕而易舉就“吃”到了這波流量“紅利”。每天午后,從景區歸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地涌入餐廳,有的品嘗地道的農家菜肴,有的在庭院里享用悠閑的下午茶。
“生意好時,一天就要接待七八桌客人,忙得腰桿都直不起來,但比在城里打工踏實。”劉健捶了捶后背,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站在虎峰山頂,宋楊指著規劃圖紙上的紅點:“這里將建虎峰書院,那里是藝術中心,這條環線會串起六村的‘看家本事’。” 按照規劃,六村將共建“虎鳳呈祥·生態秘境”4A級景區,讓藝術群落成為景區的“活態展陳”,讓羊肚菌種植園變身“體驗課堂”,讓登山步道成為“流動畫廊”。一幅“農文旅藝”融合的共富畫卷,正在六村聯筆下徐徐展開。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原標題:藝術群落點亮田園 特色互補重塑產業 虎峰山六村探路“詩意共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