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整個中國像被推上了火爐,硝煙四起、生靈涂炭。
而在這樣的亂世里,一個年僅17歲的紅軍戰士王懷文,和一個隱居深山的老道士徐合德,竟因戰火交織在一起。
1937年,盧溝橋的槍聲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虐中華大地,百姓苦不堪言,戰士浴血奮戰。
龍首堡一帶,地勢險惡、敵人猖獗,被稱為“死亡地帶”。
在這樣的環境下,紅軍部隊不僅要面對日軍的追殺,還得忍受饑餓、寒冷和疾病的折磨。
生存,成了每個人的奢望。
我們的主角王懷文,出身貧寒,17歲就入了紅軍。
他雖年紀小,卻是個硬骨頭,戰斗經驗豐富,身上多次負傷。
這次,他和三名戰友組成的小隊在一次戰斗中與主力部隊失散,幾人被困敵占區,四處逃亡。
敵人的騎兵像獵犬一樣四處搜查,他們只能晝伏夜出,靠挖野菜充饑,凍得瑟瑟發抖。
更糟糕的是,王懷文的腿部中彈,傷口化膿,連走路都成了問題。
他幾次提議讓戰友們拋下自己,但大家死活不肯,說:“要死也得一起死!”
這份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讓人動容,但也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就在幾人瀕臨絕境時,他們發現了一座破舊的山間廟宇,決定冒險借宿一晚,卻沒想到,這座廟,成了他們命運的轉折點。
四人剛進破廟,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聽見外頭傳來腳步聲。
一個拄著木劍的老道士徐合德走了進來,須發皆白,面色冷峻。
他一看見幾人,立刻警覺起來,質問他們是何人。
王懷文心一緊,立馬編了個謊:“我們是商隊的,路過這兒。
”可老道士眼神里透著精明,顯然不信。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王懷文突然咳嗽起來,臉色煞白,額頭滿是冷汗。
老道士盯了他半晌,嘆了口氣,說:“算了,進來吧。
”隨后,他從角落里翻出幾個紅薯,遞給四人。
幾人狼吞虎咽,吃得眼淚都流了下來。
王懷文心生疑慮,暗中觀察老道士的一舉一動,試圖判斷對方是不是敵人的線人。
而老道士也在悄悄打量他們,似乎在試探什么。
幾番試探后,徐合德看出了幾人的紅軍身份,但他沒有舉報,反而主動幫他們處理傷口,還從山里采來草藥熬湯。
幾人心里一松,但王懷文卻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為了不拖累戰友,他決定留下來養傷,讓其他三人繼續前行。
分別那天,四個大男人抱頭痛哭。
王懷文顫抖著遞給戰友一顆手榴彈,說:“如果我活不了,至少還能拉個墊背的。
”戰友們咬牙接過,走了,而王懷文,則留在了破廟,交給命運去決定。
王懷文的傷情比想象中嚴重,腿部感染導致高燒不退,整日昏迷不醒。
徐合德每天用草藥敷傷口,還用山泉水降溫,忙得焦頭爛額。
幾天后,王懷文終于退了燒,但整個人瘦得脫了形,他的心里,第一次對這個陌生的老道士多了一份信任。
兩人相處的日子里,徐合德經常給王懷文講道家的理念,說天道崇尚自然,世事無常,萬物有輪回。
而王懷文也不甘示弱,給老道士講紅軍的革命精神,說百姓要翻身做主,必須推翻壓在頭上的舊社會。
他們的思想雖然南轅北轍,但在山間的漫長夜晚里,竟相互影響了對方。
徐合德甚至帶著王懷文搬到一處隱秘的山洞——三清洞,并勸他丟掉手榴彈,以免暴露。
但王懷文死活不肯,說:“這是我的命。
”這種執拗,讓老道士無奈卻也動容。
隨著抗戰局勢的變化,國共合作的消息漸漸傳來,王懷文的處境稍微寬松了一些。
傷勢好轉后,他決定下山尋找部隊。
然而,剛下山,他就遇到土匪,被搶得一干二凈。
好在遇到了一位心善的村民,把他又送回了破廟。
1949年,全國解放,王懷文終于找到了部隊。
他拿出那顆一直帶在身邊的手榴彈,證明了自己的身份。
部隊聽完他的經歷,感慨萬分,將他安置在龍渠鄉的農場工作,并給予一級革命傷殘軍人待遇。
新中國成立后,王懷文沒有忘記徐合德的救命之恩。
他時常帶著食物回廟里看望這位老道士,陪他聊天解悶。
徐合德老了,腿腳不便,王懷文便成了他的“義子”,直到他去世時,都是王懷文為他料理后事。
這段跨越信仰、年齡和身份的情誼,成了那個特殊年代里最溫暖的注腳。
參考資料:1. 抗戰時期紅軍敵后生存案例 2. 民間抗戰傳奇故事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