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咚咚,空谷傳聲。5月20日,由中國評協、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聯出版社主辦的《啄木鳥文叢——文藝評論家作品集(2024)》新書座談會在京舉行。該文叢推出的十部力作涵蓋文化管理、文藝理論、新媒體寫作、古風舞蹈、當代造型藝術等多個領域,全面展現了中國文藝評論家在多元語境中的專業素養與理論探索。
據介紹,《啄木鳥文叢——文藝評論家作品集》(以下簡稱《文叢》)出版計劃經中國文聯批準,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聯出版社于2023年聯合啟動,堅持出成果、出人才,被譽為“暖心工程”。繼2023年首批九部作品集問世并收獲廣泛好評后,2024年第二批《文叢》申報獲得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資助,集束呈現中國評協10位會員的前沿文藝評論成果,涵蓋文藝理論、文學、戲劇、舞蹈、影視、美術、攝影、書法等諸多文藝門類和領域。
《啄木鳥文叢——文藝評論家作品集(2024)》書影。
2024年度《文叢》收錄的十部作品分別為:馬健《文化藝術的管理邏輯》、龍其林《在大眾話語與專業話語之間》、師力斌《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書寫》、趙建新《為傳統賦新聲》、金浩《古風舞蹈評論》、陳旭光《影像中國與光影未來——陳旭光影視理論批評選集》、李寧《時代鏡像:新時代國產影視劇觀察》、陳履生《造型藝術的當代問題》、吳呂明《攝影:觀照與遐想》、楊勇《書法三重奏:創作、展覽與評論》。這些作品不僅學術功底扎實、文風兼具理性與溫度,更緊貼行業發展前沿,呈現出中國當代文藝評論所具有的思想深度與現實觀照。
座談會上,文叢作者馬健、龍其林、師力斌、金浩、吳呂明、楊勇總結評論工作要義和經驗,探討AI時代文藝評論如何揚長避短,加強各藝術門類的對話與互動。啄木鳥被譽為“森林衛士”“樹木醫生”,專家代表中國評協理事、《新華文摘》編審陳漢萍,中國評協會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中國評協新媒體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央視劇評”主編楊珺,中國評協會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祝帥,中國評協視聽藝術專委會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高度評價中國評協的“啄木鳥”品牌與系列活動,特別是啄木鳥文叢富于正大氣象、富有多重意義,注重藝評現場、發揚批評精神,體現學科全面覆蓋和創作路徑創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術與大眾有機兼容,有力呼應新時代文藝理論與實踐探索,形成了多元多彩的文藝評論圖譜,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借鑒。評論家一致強調文藝評論的人民立場、清新文風,希望用評論推動更多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大眾文藝。
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總編輯鄧友女認為,啄木鳥文叢用專業權威的聲音架設文藝創作與理論建設的橋梁,既注重學術深度,又強調現實關切,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文聯社秉持“以出版助推文藝評論高質量發展”的初心,期待文叢成為文藝評論家的“孵化器”、文藝創作的“指南針”和公眾審美的“引領者”。未來,文聯社與主編方將依托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出版資源,推出更多優質評論佳作,孵化更多優秀評論家,把“啄木鳥文叢”這塊招牌打造得更加響亮。同時,繼續創新營銷傳播推廣形式,探索短視頻、播客和有聲書等形式,讓深度的學術思考以更輕盈的方式觸達年輕群體;深化與高校、圖書館等的合作,推動文叢進入學術研究與教學一線;聯合主流媒體打造相關專題欄目,推動學術成果從專業圈層走向大眾視野,增強文藝評論的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表示,《文叢》每部作品都凝結著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評論家對文藝現象深入思考、對藝術規律不懈探索的結晶,并示范帶動多地文聯和評協開展文叢征集和出版資助工作。中國評協將加強與各方合作,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論壇、培訓等活動,積極為文藝評論工作者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促進文藝評論人才成長和隊伍壯大。
《啄木鳥文叢——文藝評論家作品集(2025)》出版申報通知同期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