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5月15日實際上在16日舉行的俄烏會談宣告結束,俄羅斯和烏克蘭總統早在會前已經確認,不會出席這次談判,可想而知,這種高層缺失的談判若能談出來什么有價值的內容,那才叫是奇怪。
這場“沖突”雖然發生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背后顯然是俄羅斯和美國的角力。自從特朗普上臺以來,試圖以中間人方式調停戰爭,但是美國人也絕不是那么的好心,完全也是為了能夠收回此前給烏克蘭訓練作戰人員,提供武器等方面投入的成本,更是要獲取更多的利益。
俄羅斯的目的也一直都很明確,就是反對美國為首的北約武裝軍事集團東擴,俄羅斯和北約軍事集團要想維持和平和建立一定的戰略上的互信,更是需要一個相對中立的“緩沖區”。
烏克蘭現在一直謀求加入北約的狀態,倘若烏克蘭真的成了北約成員,這會讓俄羅斯的歐洲和西亞部分完全被北約成員國包圍,甚至美軍的軍事基地都能部署在俄羅斯家門口,顯然是不符合俄羅斯利益。
在這場戰爭的談判中,烏克蘭雖然是沖突的實際參與方,但根本沒有與普京直接對話的地位,更是不能做出什么有意義的決定。普京在明知道特朗普不會參與這次會談后也表態不參與。
這讓為了能和普京面對面,早早來到土耳其的澤連斯基顯得很尷尬,也只能跟著宣布會留下代表團和俄羅斯談判,他自己則是很快結束了在土耳其的行程,前往阿爾巴尼亞訪問。
俄、烏、美三國領導人都沒參與,這次的談判顯得有些缺乏實質意義。
在5月16日下午,會談總算開始,雖說這次會談距離上一次戰后的會談已經過去了三年,但本次會談一開始的基調就很低迷,俄羅斯方面要求烏克蘭在頓巴斯地區和扎波羅熱方面全面撤軍,而烏克蘭要求俄羅斯全面撤軍,并交還克里米亞。
烏克蘭這種靠著武裝力量完全奪不回來,想要靠著談判讓俄羅斯把已獲得的利益交回來,那顯然是沒什么可談的。在這樣的氣氛下,一場有關結束戰爭的談判持續僅僅不到兩個小時,唯一取得的結果是俄羅斯和同意烏克蘭互換戰俘。
在談判結束后,俄羅斯表示談的很好,還希望能繼續接觸,烏克蘭方面直接表示就是談崩了。代入烏克蘭視角來看,現在俄羅斯在整體局勢依然占優的情況下,通過互換戰俘既能迎回了被俘虜的士兵,又極大的提升了俄羅斯內部穩定性,對于俄羅斯來說這個結果實在是堪稱理想。
而烏克蘭的處境則完全相反,顯然同俄羅斯達成交還戰俘的決定是為了顯得談判有內容,不得不找個某項不影響大局的事情隨便確認一下。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烏克蘭方面也言辭隱晦地的表示,俄羅斯的代表團沒有“真正代表普京的人”。
還是那句話,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更不可能拿到,俄羅斯軍隊雖說表現的沒有那么摧枯拉朽,但是好歹也是能從倉庫里面拉出足夠的武器裝備投入戰場的,至于烏克蘭的情況,如果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沒有在軍事上支持烏克蘭,那么烏克蘭軍隊完全沒能力在前線上和俄羅斯保持這樣的僵持狀態。事實烏克蘭還是要看美國的態度,烏克蘭說俄方代表代表不了普京,那烏方就算澤連斯基到了也代表不了烏克蘭。
隨著這次談判略顯不歡而散地結束了,和美國在俄烏沖突中立場相似的歐洲也迅速給出了反應,立刻宣布對俄羅斯進行新一輪的“大制裁”,包括繼續公開為俄羅斯運送“戰爭物資”的船只和運輸公司,以及降低石油采購價格上限、強化金融領域制裁。
這就有個問題了,歐洲不是早就聲明切斷了與俄羅斯能源貿易么?這限制石油最高采購價又有什么意義?這反而暴露歐洲本身還是在能源貿易上與俄羅斯藕斷絲連。
不過相關金融和運輸上的制裁也確實讓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前景更具不確定性,論經濟,歐洲自身已積弊叢生;而俄羅斯有一個謀求發展渠道多元化、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作為鄰居。
5月16日中方宣布,計劃派要員前往俄羅斯就未來進一步深化中俄經貿合作展開會談。比起和中國貿易的發展前景,在歐洲方面那點小小損失真的不算什么。
事到如今,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未來很可能要以低烈度態勢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烏克蘭如果還想體面退場已經是不太可能,更是給兩國的未來走向畫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