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分享過自己的成長故事:
小學時,老師布置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他卻反其道而行,寫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
當所有人都認為他離經叛道時,父親卻笑著說:
"這個角度很特別,說明你善于獨立思考。"
正是這句話,保護了他珍貴的創造力,最終成就了一代童話大師。
鼓勵不是簡單的"你真棒",而是用智慧的眼睛,發現孩子與眾不同的閃光點,并用恰當的方式讓它持續發光。
會鼓勵的父母,都懂得這些道理
一:用"成長型思維"替代"天賦論"
有研究發現:經常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容易在面對困難時放棄,而被肯定努力過程的孩子則更具韌性。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
不說:"你天生就是學數學的料!"
而是說:"這次考試進步了,看來你最近總結錯題本的方法很有效。"
前者讓孩子依賴天賦,后者教會孩子努力的價值。
二: 在挫折時給"心理支架"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這時父母的支持尤為重要。
當孩子沮喪地說:"我永遠學不會游泳"時:
不敷衍:"別瞎說,你肯定行。"
而是說:"記得你學自行車時也說過這話,后來不是騎得比誰都好嗎?"
這樣的對話能有效喚醒孩子的抗挫力,讓他們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困難。
三: 把評價權還給孩子
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比獲得他人認可更重要。
當孩子向你展示一幅畫作時:
不直接給予評價:"媽媽覺得你畫得特別好!"
而是引導孩子自我反思:"你自己最喜歡這幅畫的哪個部分?"
這樣的提問能幫助孩子建立內在評價標準,而不是依賴外部認可。
四:善用"第三方"鼓勵
來自他人的正面反饋往往比父母的直接表揚更有分量。
所以,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轉述他人的積極評價:
"剛才老師跟我說,你的課堂發言很有深度。"
"樓下的奶奶夸你主動幫她提菜籃。"
這種間接鼓勵特別適用于青春期孩子,他們往往對父母的直接表揚表現出抵觸,但對第三方的評價卻很在意。
父母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獲得來自老師、教練或其他長輩的積極反饋,這些反饋會成為孩子自信的重要來源。
五: 創造"小勝利"機會
面對困難任務時,孩子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對畏難的孩子不說:"這有什么難的?"
而是幫助孩子拆解任務:"我們先試試最左邊的三道題怎么樣?"
這種目標分解能讓孩子體驗"小勝利",而連續的"小勝利"是建立自信的最佳途徑。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設計"跳一跳夠得著"的小目標。
比如閱讀一本較難的書籍時,可以建議:"今天我們先讀5頁,然后討論你最喜歡的部分。"
完成這些小目標帶來的成就感會成為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
六:肢體語言勝過千言萬語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在情感溝通中,非語言信號(如面部表情、觸覺互動)通過激活大腦邊緣系統和神經內分泌通路(如催產素),往往比語言文字更直接、深刻地傳遞情感。
一個豎起的大拇指,
一次驚喜的擊掌,
這些無聲的鼓勵能在關鍵時刻傳遞強大的支持力量。
特別是對于不善表達的孩子,溫暖的肢體接觸如擁抱、拍肩等,能有效增強他們的安全感。
父母可以建立一些家庭特有的鼓勵手勢,比如特定的擊掌方式或眨眼暗號。
這些小小的儀式感會成為親子間的秘密語言,在孩子面臨挑戰時給予他們無形的力量。
七: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完美主義是許多孩子焦慮的根源。
當孩子忐忑地問:"我唱得跑調了嗎?"
善意的謊言:"沒有啊很好聽。" 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更好的回應是:"我聽到你在努力跟上節奏,這比音準更重要。"
這種反饋肯定了孩子的努力過程,同時接納了不完美的存在。
父母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不完美經歷來示范:"媽媽小時候第一次上臺也緊張得忘詞,但第二次就好多了。"
這樣的分享能幫助孩子理解,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犯錯和不足是完全正常的。
每個孩子心里都住著一個等待被點燃的火把,父母的鼓勵就是那根火柴。
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明白:
最好的鼓勵不是讓孩子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而是幫助他發現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
鼓勵的藝術不在于華麗的言辭,而在于真誠的看見和恰當的引導。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的孩子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他們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保護,而是面對不完美的勇氣;
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探索問題的熱情;
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自我認知的能力。
而這一切,都始于父母智慧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