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任俊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樂商”這一概念,用以描述個體創造快樂、保持樂觀以及傳遞快樂的能力。
他認為,樂商不僅體現為一個人的快樂水平,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快樂轉化為長期心理韌性的能力。
研究表明,高樂商的孩子抑郁風險更低,面對學業和人際壓力時也更具適應能力。
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樂商。
摒棄糾錯式教育,轉向積極教育
在社會競爭激烈、部分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極情緒影響的背景下,家長不應只關注孩子的缺點或錯誤,而應更多地發掘其優勢與潛能。
建議家長每天記錄孩子的積極行為,并及時給予正面反饋,從而強化其良好表現。
通過持續的積極引導,孩子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信與內在動力,避免陷入被動接受或消極應對的狀態。
提升孩子對快樂的感知力
在高壓環境下,孩子的積極情緒往往被忽視甚至壓抑。
家長應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情緒,鼓勵他們展現歡笑與活力,而不是一味強調克制與服從。
可以通過制定家庭“快樂清單”、開展趣味挑戰任務等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積累正向體驗。
這種訓練有助于他們更敏銳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從而增強抵御負面情緒的能力。
幫助孩子在挫折中獲得成長力量
一些孩子因害怕失敗而選擇退縮,甚至放棄努力。
當孩子面臨考試失利、人際沖突或教師批評等困境時,家長應引導他們關注自身可以掌控的部分,協助其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
同時,賦予孩子一定的決策權,例如參與家庭菜單制定、活動策劃等事務,不僅能增強其控制感,也有助于形成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從而減少逃避心理的產生。
樂商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通過家庭引導和環境塑造逐步提升的心理品質。
通過系統的家庭教育實踐,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態,發展出強大的心理資本,使其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都能保持樂觀向上,擁有抵御負面情緒的力量。
說明:文字原創,圖片由AI生成。
作者:石玉嚴
編輯:郝學婧 李碩然
審核:姜峰 李雅琴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