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將于5月28日啟幕。5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有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
會上,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志勇介紹,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作為文化和旅游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長期共建的重點文化項目,已發展成為享譽全球的文化名片,非遺節落戶成都,為城市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一是健全了非遺保護體系。成都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336個,其中國家級25項,蜀錦蜀繡、成都銀花絲等傳統工藝蜚聲國際;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82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21人;建成傳習所100個、傳承基地學校50所,建成9大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形成了廣泛多維的非遺傳承渠道。年均開展惠民非遺活動超260場,覆蓋群眾30萬人次,全民參與非遺保護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二是賦能了城市產業發展。成都正以“場景營城”理念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在鄉村振興方面,道明竹藝村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城市更新方面,文殊坊非遺街區引入蜀繡、漆器等傳統工藝“五朵金花”代表性傳承人,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歷史街區活化方面,錦里、寬窄巷子依托非遺資源實現游客量持續攀升。產業和民生方面,全市227個非遺傳統工藝類項目產品,年度生產總值超300億元,帶動就業5萬余人,“成都手作”非遺公共品牌累計幫助非遺傳承人銷售產品超4億元,形成可持續的文旅資源。
三是激活了文旅經濟引擎。成都將以第九屆非遺節舉辦為新起點,升級國際非遺博覽園場地建設,將特色非遺藝術景觀裝置保留在非遺博覽園,打造成為城市打卡點;將本屆非遺節“十二月市”主題展留在成都錦門絲綢小鎮,固定成為常態化非遺展示場景。未來,成都還將持續通過“文化盛典+城市運營”的創新模式,把節會資源轉化為城市永久文化地標,讓傳統非遺與公園城市相融共生,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持久動力。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郭莊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