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有其根
懷山之水有其源
近日
海滄區(qū)首個僑史館
——海滄街道錦里村僑史館正式建成
擇日對外開放
這座以百年番仔樓為載體的僑史館
以“銘僑功、揚僑風”為宗旨
通過圖文、實物等
多元呈現華僑下南洋的奮斗史與家國情
成為聯結海內外血脈的精神紐帶
僑史館選址于華僑林嘉石建造的百年番仔樓。
這座融合南洋風格與閩南特色的建筑,見證了四代人的家族記憶,更承載著華僑闖蕩四海的家國情懷。
據林嘉石曾孫林世杰介紹,太爺爺林嘉石早年下南洋經商,將畢生心血傾注于這棟番仔樓,“如今將它給村里無償使用,是希望更多人銘記華僑的奮斗與奉獻”。
林世杰說,民國時期世道比較亂,林嘉石那時候穿著牛仔靴,靴子里左右都有一把手槍,可以說,他是一個神槍手,而且是槍不離身。
有一次,林嘉石在嵩嶼碼頭看到有土匪搶劫打人,他掏起手槍朝天響了兩聲,把土匪嚇跑了。
那些年,番仔樓是村里附近非常闊氣的房子,大戶人家,所以也被一些土匪盯上了。有一天夜里,有幾個土匪跑過來想偷走一些貴重物品,被林嘉石發(fā)現了,他開槍打傷了其中兩名土匪,土匪相互攙扶著溜之大吉。
建設錦里村僑史館,既是對華僑家國精神的致敬,也是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實踐。據了解,華僑是海滄發(fā)展的重要參與者與貢獻者,從明代月港貿易到近代下南洋,錦里人用血汗書寫了“愛拼敢贏”的篇章。林玉奕等先賢捐資助學、林嘉石家族無償提供祖宅,無不體現“忠報家國”的赤子之心。
錦里村城中村改造不只是空間上的更新,更是一項文化喚醒工程。海滄街道主要負責人表示:“僑史館將作為窗口,讓年輕一代讀懂華僑的艱辛與擔當,也讓海外游子望得見鄉(xiāng)愁、尋得到根系。我們期待這座精神地標,成為凝聚海內外鄉(xiāng)親、共繪家園藍圖的紐帶”。
僑史館以“潮涌月港”“業(yè)立南洋”“忠報家國”“錦僑之心”四大主題串聯華僑百年歷程。
“潮涌月港”單元回溯明代月港貿易的繁榮,揭示海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歷史地位;
“業(yè)立南洋”則聚焦林玉奕、林啟文等錦里先輩,講述他們在異國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海滄區(qū)僑聯主要負責人表示:“海滄華僑的奮斗史是中國海外移民群體的縮影。他們以閩南人的韌性扎根異鄉(xiāng),又以家國情懷反哺故土,這種雙向精神是僑鄉(xiāng)文化的核心價值。”
“忠報家國”單元展陳的是錦里小學捐建史料,印證了華僑對教育的重視。村民們感慨:“小時候聽長輩說,沒有華僑捐資,村里的孩子連學堂都進不去。這份恩情,我們不敢忘。”
而“錦僑之心”單元通過交往資料呈現當代僑親與家鄉(xiāng)的互動,凸顯互聯網時代跨越山海的情感聯結。
除僑史主線外,館內還展出了錦里村歷史演變、林氏“忠孝傳家”家風家訓、省級非遺“太祖拳”及“蜈蚣閣”民俗,以及僑批文化和老物件等內容。
在先賢部分,僑史館還展示了林朝英的事跡,他是清朝時期臺灣亦儒亦商的企業(yè)家和社會慈善家。他的祖籍是錦里村,幼時聰明伶俐,精通琴棋書畫。因經營海運貿易,他常往來于兩岸之間。
村民們說:“僑史館會讓廣大年輕人知道,我們的根不僅在海滄,更在文化與血脈的傳承里。”
站在番仔樓的南洋花磚上
似有海風穿堂而過
百余年的闖蕩故事仿佛觸手可及
這座僑史館,既是歷史的檔案館,也是未來的播種機——正如錦里村黨委書記林漢藝所言:“華僑的腳印走遍世界,但心永遠留在錦里。”
點贊、在看、轉發(fā)
大伙兒互相提個醒
一審/攝影:彭建文 林廣明
美編/二審:黃馨 王慶平
三審:莊梅芳
資料:海滄街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