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春 通訊員 吳俊杰
愛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5月20日,這被賦予"我愛你"特殊寓意的日子里,在浙江省長興縣公安局認親現場,江家終于找到了跨越世紀的回響——失散32年的小女兒。
1993年,廣東沿海小鎮的一戶普通家庭因生計所迫,將幼女暫托鄰家;2025年,在公安科技與公益力量的助力下,這段被歲月撕裂的親情終于縫合。這是一場關于苦難、堅守與科技賦能的尋親故事,更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跨越時空的勝利。
命運轉折:貧困家庭的無奈抉擇
1993年夏末的廣東海岸線,新生兒的啼哭裹著潮濕的水汽,江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一個孱弱的女嬰。殘破的屋頂漏著風雨,開裂的破損米缸,前兩個孩子一兒一女,都未滿3周歲,而新生兒卻因貧病反復高燒。
“村上的外來戶夫婦結婚多年未育,家庭條件優渥……”面對鄰居“領養可改善孩子境遇”的提議,江父在屋檐下抽著悶煙,任憑煙灰簌簌落滿褲管,煙頭明滅間映出他緊鎖的眉頭。
“再等等吧……”他總這樣說。直到小女兒再次反復高燒不退多日,夫妻倆含淚將孩子交予鄰家,想著“不過幾步路,隨時能見”。可誰料,三個月后養母離婚攜女遠走他鄉,從此音訊全無。這一別,竟是32年。
三十二載:跨越時空的尋覓
江家從未停止尋找。2012年,隨著尋親題材影視作品熱播,江家哥哥從電視中得知“全國公安機關DNA數據庫”,連夜帶著父母趕往縣城公安局采血。然而,十年間杳無音訊,希望的火苗幾度熄滅又燃起。
2021年,江家再次登記血樣,并注冊“寶貝回家”等公益平臺。哥哥姐姐的尋親帖早已在網絡深海中沉浮無數次,一條條帶有廣東口音的尋親帖靜靜等待著回響。
科技破局:千里之外的數據牽緣
轉機出現在2025年。從貴州遠嫁長興的梅女士偶然間刷到長興公安的尋親成功案例報道。丈夫握著她的肩說:"該去找找自己的根了。"在丈夫的陪同下,梅女士走進長興縣公安局,找到司法鑒定中心馬駿主任。通過血樣采集、比對,梅女士的血樣與江家夫婦成功匹配。
經多方協調,5月20日,闊別三十載的血脈至親終于跨越千山萬水,在長興縣公安局認親現場,梅女士與江家夫婦一家在數十載離散后首次相擁,哭聲與笑聲在室內回蕩。旁觀的馬駿悄悄拭去眼角濕潤,馬駿回憶,此案的關鍵在于“數據庫的持續更新與精準比對”,近年來,長興公安累計幫助超10余個家庭團聚。
尋親之路,是科技與信念的賽跑。每一個成功案例背后,是公安民警的日夜堅守、是DNA技術的精準賦能,更是家庭永不放棄的執著。愿更多離散的親情,終能跨越山海,溫暖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