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戰術海豚
法國人可能相當后悔把陣風賣給印度了。
近日,綜合多家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空軍表示由于陣風戰機裝備的“米卡”導彈射程不足,計劃為其換裝國產的“阿斯特拉”空空導彈,以此提升陣風戰機的作戰能力。這話里話外都展示出對陣風戰機以及法國武器的不滿,印度這是想用國產武器來“挽尊”,企圖在下次空戰時用印度國產空空導彈擊落巴基斯坦殲-10CP。不過,但印度這招很可能再次拉低陣風戰機的實力。
(陣風戰機和其標配的米卡導彈)
先說這次印巴空戰時,陣風戰機裝備的“米卡”空空導彈的射程為80公里左右,在面對殲-10CP和霹靂-15E時毫無勝算;即使換裝“流星”中距空空彈,其標稱的150公里射程,在對上霹靂-15E時也沒有優勢。而且印度嫌“流星”導彈級別昂貴,本就沒有計劃大批裝備。法國武器都應付不了的情況,換上印度自研導彈就能解決?
(印軍用蘇-30MKI試射“阿斯特拉”導彈)
印度自研的“阿斯特拉”導彈,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發,和其麾下的LCA“光輝”戰機一樣,這款導彈也是其“30年磨一劍”的產物。印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發“阿斯特拉MK1”導彈,但直到2014年才進行首次空射實驗,2024年才開始“全面生產”至今仍然沒有正式列裝。
而且,這款導彈的理想射程是110公里,顯然也無法滿足印度空軍的需求,而“阿斯特拉MK2”作為其一代的“增程版”,射程提升到了160公里,只不過目前還沒有完成整體研發工作。至于印度吹噓的射程超過200公里的“阿斯特拉Mk3”號稱已經開始試驗,但現在性能數據還停留在紙面階段,無法實現。
(已經這么多年了這款導彈還在測試狀態)
而且印度想給陣風戰機換裝國產導彈,光靠自己瞎折騰還不行,得法國達索方面提供戰機系統的源代碼和軟件的使用權,否則印度就算掛上國產導彈,也只能當鐵炸彈用。
只不過,即使印度換裝了其國產導彈,單純比射程,仍然不是霹靂-15E導彈紙面145公里,實戰180公里以上射程的對手。比其他性能就更是被霹靂-15E“秒殺”了。首先印度的這款導彈最開始采用的是俄制引導頭進行測試,之后換成了印度國產改進型有源Ku波段單脈沖射頻導引頭,理論上和霹靂-15E的技術處在同一代,但印度自研產品的實力不用多說,宣傳的和實際是兩碼事,其具體性能也能從“阿斯特拉MK1”多次試射失敗中看出端倪??梢哉f,換裝后陣風戰機配國產導彈的戰斗力,在面對殲-10CP時,劣勢只會更大。
(印軍這一通“亂搞”只能讓其在殲-10CP面前劣勢更大)
不僅如此,印度還號稱要給蘇-30MKI換裝自研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并號稱具備“遠程獵殺殲-20”的能力,但這和印度導彈一樣,只是印度人的“嘴硬”,讓蘇-30MKI獵殺殲-20,就算印度這“新雷達”能夠看得見殲-20,以印度上述兩款導彈的能力,也根本無法近殲-20的身就被擊落了,畢竟殲-20裝備的是射程超過200公里的“原版霹靂-15”。
實際上,印軍叫囂要“換國產導彈、國產雷達”,一方面當然有為此次印巴空戰失利找借口的原因,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完成莫迪提出的“自力更生的印度”口號,讓印度本國的軍工企業、DRDO等組織有錢可賺,只有喂飽了這些企業,莫迪的座位才能更穩。
(莫迪需要喂飽印度本土的軍工企業和政府的軍工部門)
但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換裝,只能繼續拉低印軍的戰斗力。這空戰本身打的就是體系化,巴軍殲-10CP和霹靂-15E能夠獲得如此多的戰果,并不只是單個武器性能發揮出色,更是預警機、戰斗機、導彈、數據鏈、雷達等系統共同發揮作用達成的結果。印度現在的萬國造戰機,光一個數據鏈整合都做不到,光想換裝導彈來提升戰力,無異于癡人說夢。
最后,為何我在開頭要說換裝新導彈是“再次”拉低陣風的戰斗力呢?正如巴軍發言人所說,陣風戰機其實是好戰機,只不過印軍飛行員太拉胯,印度若真想提升陣風戰機的戰斗力,恐怕不能換導彈,而是應該換飛行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