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這個對兩岸關系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日期前夕,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5月17日一檔采訪節目中拋出所謂"兩岸統一條件論",將兩岸關系比作"大公司并購小公司",要求大陸在"對等"前提下談判。 這種將國家統一問題簡化為商業并購的比喻,本質上是通過偷換概念來否定"一個中國"原則。 而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不到24小時內以"臺(頑固)獨翻不了天,成不了事"十字回應,猶如一記重拳擊碎了這場政治表演的泡沫。
賴氏"并購論"的荒誕性首先體現在數據層面。大陸14億人口規模是臺灣的60倍,2024年GDP總量達23萬億美元,相當于臺灣的16倍。這種體量差異下強調"對等談判",猶如便利店要求與沃爾瑪平分采購定價權。更值得玩味的是其提出的"四不一相信"框架:不接受"一中原則"卻幻想大陸調整政策,拒絕"九二共識"又奢望維持兩岸協商,這種自相矛盾的政治訴求恰似要求買家既承認商品所有權歸自己,又必須按賣方定價交易。國臺辦發言人的十字回應之所以能引發輿論海嘯,正因其精準戳破了這種虛假敘事——當臺灣半導體產業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達42%、島內水果滯銷率因失去大陸市場攀升至37%時,所謂"商業并購"的比喻不過是包裹"兩國論"內核的糖衣。
國際社會的反應成為檢驗賴清德策略的試金石。就在其發表講話后48小時內,日本長崎市將臺灣排除在原子彈紀念活動受邀名單外,韓國最大在野黨領袖李在明明確表態"不介入臺海爭端"。這種冷遇與賴清德寄望的"國際挺臺陣線"形成辛辣對比,尤其當美國務院發言人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時,所謂"相信特朗普持續援臺"的幻想更顯蒼白。大陸海警在金門海域的常態化巡航、解放軍東部戰區針對性演習形成的威懾力,使賴清德的"條件論"更像是困獸猶斗——就像島內民調顯示的,73%民眾認為兩岸經貿關系比政治對抗更重要。
經濟維度的事實更具說服力。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連續18年突破千億美元,大陸市場消化了臺積電28納米芯片產能的62%。當賴清德團隊鼓吹"強化自主防衛"時,島內輿論卻聚焦民生議題:鳳梨釋迦價格暴跌70%、旅游業失業率升至11.4%,這些數據無情拆穿了"經濟脫鉤"的政治謊言。大陸回應的十字真言之所以能引發島內廣泛共鳴,正因其揭示了簡單真理:沒有"臺頑固"操作空間的經濟依存度,才是兩岸關系最真實的壓艙石。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1996年臺海危機時李登輝的"兩國論"、2016年蔡英文的"兩岸互不隸屬",到如今賴清德的"并購條件論",民進黨當局的表述創新始終未能突破一個中國框架。不同之處在于,當下大陸的反制工具已從單純軍事威懾升級為"經濟-法律-軍事"三位一體體系:《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終止預警使臺股單日蒸發8000億新臺幣,《反分裂國家法》修訂草案新增"分裂勢力清單"制度,這種立體化應對讓"條件談判"的幻想徹底破產。
十字回應背后的戰略定力,源自大陸對統一進程的清醒認知。當賴清德把2300萬臺灣同胞當作政治籌碼時,北京看到的卻是每年285萬人次的兩岸往來、46萬對跨海峽婚姻構建的血脈聯結。這種認知差距決定了,無論包裝多少商業術語、設定多少談判前提,終究繞不過"一個中國原則"的終極檢驗——就像國臺辦發言人所言,十字判詞既是警告也是預言,當臺灣青年西進就業人數突破80萬、RCEP成員國集體拒絕臺灣加入時,"臺頑固"劇本早已寫定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