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溥聰他是曾經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最倚重的幕僚,被譽為“金小刀”,政壇素以精準、冷銳、執行力強著稱。
沈富雄,曾出身民進黨、后來與藍營關系密切的資深評論人,也公開評價:“請不要忘記金溥聰的功勞?!?/p>
難道真是藍營大團結了?
金溥聰的功勞
1993年8月,臺灣政壇發生了一場深刻的裂變。
趙少康、郁慕明等一批具有保守意識形態的國民黨骨干,因強烈不滿李登輝對黨路線的調整,憤然脫黨,自行籌組新黨。
新黨成立之初聲勢浩大,組織動員迅速,在首次“立委”選舉中一舉斬獲21席,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三大勢力,一度被視為政壇異軍突起的“制衡力量”。
然而好景不長,派系分裂與權力斗爭接踵而至,內耗不止。至2001年年底“立委”選舉時,僅保住一席,淪為邊緣化政黨,政治影響力大幅縮水。
2000年,“總統”大選結果再次引發震蕩。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的宋楚瑜以極小差距惜敗陳水扁 。
他隨即于當年3月31日成立親民黨,試圖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其政治理想,也進一步加劇了國民黨的分裂態勢。
自此,國民黨、新黨與親民黨三者雖源出同門,卻各自為政。
但面臨共同的政治對手——民進黨,這三黨最終選擇結盟,形成泛藍陣營。
這一政治聯盟因國民黨黨旗主色為藍,遂統稱為“藍營”。
然而,“藍營”從來不是一塊鐵板。其內部派系林立,路線分歧明顯,始終存在戰略協調上的結構性困難。
所謂聯盟,更像是在共同危機下的戰術合流,而非價值理念的深層認同。
2023年,在藍營深陷低迷、政治信心普遍動搖的背景下,資深評論員沈富雄在TVBS節目上突然高調發聲。
他公開表示:“金溥聰的功勞很大?!?/p>
這句話在當時被不少人解讀為藍營重拾團結信號的象征,是一次試圖凝聚共識、喚回信任的言論操作。
沈富雄此前還盛贊金溥聰“威震全臺、聞之心驚、繼之野清”,稱其一旦出面,藍營內部的紛爭與混亂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沈富雄的真實立場并不難辨。
他自上世紀起即為堅定“臺獨”支持者。
雖然在民進黨內部屢受排擠,最后脫黨而去,但他的核心政治認同始終未曾改變。
他之所以頻繁出現在藍營政論節目,只不過是借反民進黨話術塑造“獨立”形象,實際上是披著“藍皮”的“綠骨”,本質依舊帶有濃厚獨派色彩。
而金溥聰本人,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金溥聰性格不拘一格,語言尖銳,風格犀利,政壇私下稱其為“金小刀”,寓意其出手果斷,攻勢凌厲。
其選戰策略以“準狠”著稱,從不拖泥帶水,直擊要害。
在選戰布局中,他強調輿論掌控、媒體節奏與民調科學,淡化傳統派系操作,形成了與舊政治力量明顯不同的“金氏戰法”。
2005年馬英九出任國民黨主席后,金溥聰幾乎全權主導黨內各項重大選戰。
2010年“五都選舉”,他臨危受命,統籌全局,盡管整體票數未達預期,但實現了“保三席”的戰略目標,為兩年后的“總統大選”奠定基礎。
2011年,他卸任黨秘書長,接手馬英九競選連任總部執行總干事職務,全力以赴操盤“總統”、“立委”合并舉行的“二合一”大選。
這一戰,堪稱其政治生涯最重要的戰役之一。他大幅革新選戰打法,組建年輕化發言人團隊,深耕社交媒體宣傳,加強網絡響應機制,在南部布置“青年刺客”,以輕騎兵姿態沖擊深綠地盤。
同時,通過柔性方式協調派系,最大化整合資源,成功將馬英九送上連任之位。
尤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9月,金溥聰突然訪美,與幾乎同時在美造勢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隔空交火”。
金此行精準揭示蔡英文兩岸政策中的模糊地帶,還成功壓制民進黨在美輿論空間,強化了國民黨與美國之間的戰略溝通。
此役被稱為一次典型的“對外戰略反制操作”,其政治敏感度與執行力再次獲得高度評價。
在那個時期,馬英九幾乎將國民黨內部改革與外部應對全權交由金溥聰主導。
可以說,金不僅是馬英九的“首席謀士”,更在某種程度上主導了藍營的權力運作與選戰思維。
沈富雄可不藍
很多人以為沈富雄是“藍骨”,這是對臺灣政壇結構認知的重大誤判。
實際上,無論是他的成長軌跡、學術背景,還是政治路線與言論風格,沈從來都不是泛藍陣營的一員,他甚至連“中立”都算不上,而是一位在不同政治語境中反復游移、始終保留獨派核心立場的老牌知識分子型政治參與者。
沈富雄出生于1939年,臺南人,早年展現出非凡的學業天賦。
在臺南一中初中部連續數年名列第一,順利直升高中部,之后更以優異成績保送進入當年全臺最具競爭力的臺大醫學系。
進入大學后,他在學術成績之外再顯“跨界能力”,大一階段便通過律師資格考試,在學生時代便已同時掌握了醫學與法學的基礎資格。
服完兵役后,他赴美深造,于美國加州大學取得藥理學博士學位,隨后在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擔任副教授,并從事臨床醫學工作。
從專業資歷來看,沈確實是一位標準意義上的“醫界精英”,不僅具備研究能力,更擁有臨床經驗和教學履歷。
在臺灣社會高度尊重“知識階層”的語境中,他的這段經歷無疑為其后來的政論生涯積累了不容忽視的權威光環。
上世紀70年代,沈富雄身在美國,活躍于“臺獨”社團之中,曾長期擔任重要骨干。
他在多個場合大力宣揚“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政治主張,力圖將“臺灣主體意識”從族群認同上升至國家認同。
因為在海外推動“獨立建國”理念過于激進,他一度被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列為“黑名單人物”,禁止入境。
1987年臺灣解嚴,沈富雄得以返回。
他最初重拾醫職,但很快投身政治,加入民進黨,并成為陳水扁主導的“正義連線”成員,是“扁系”在早年最倚重的理論型盟友之一。
事實上,陳水扁2002年所提出的“一邊一國論”,其原始理論藍本與論述框架,很大程度上即源于沈富雄在早年間的論述。
2007年,沈因路線與派系分歧退出民進黨,之后逐步轉入媒體圈,成為政論節目常駐嘉賓。
2008年,馬英九執政初期試圖以“開放包容”姿態整合社會資源,曾提名沈富雄出任“監察院副院長”,引發一時輿論風波。
但提名最終未被通過,其一是因泛藍“立委”普遍對沈缺乏政治信任,其二是因前“立委”邱毅爆料,沈曾在早年赴美途中被查出攜帶禁藥入關,導致提名在程序階段即遭否決。
自此,沈富雄徹底轉型為媒體型政治人物,頻繁出現在《少康戰情室》等偏藍立場的政論節目中,與趙少康等媒體大佬互動頻繁,由此被部分外界誤判為“已轉向藍營”。
然而,沈本人對綠營政客的猛烈批評,往往圍繞執政能力與行政判斷,而非核心意識形態。
相較而言,他對國民黨的嘲諷與否定也從未間斷,只是因其頻繁出現在泛藍平臺,才形成“立場反轉”的錯覺。
尤其在近年疫情議題上,他公開主張“躺平防疫”,主張取消居家隔離制度,多次否定臺當局防疫政策。
即便每日島內死亡人數持續破百,他仍堅持其“全民應對病毒自然化”的極端立場。此舉雖吸引不少關注,但在醫界與公眾中引發巨大爭議。
與此同時,他在接受采訪方面也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與距離感。
邱毅曾公開指出,沈富雄不僅難以配合采訪,甚至曾要求記者付費才能獲得訪問機會,其言語與行為中常透露出“恃才傲物”的氣質,仿佛自己永遠高人一等、言出皆為金句。
值得注意的是,沈對藍綠雙方始終都保持著攻擊性評論姿態。
對于大陸,更是毫不諱言地批評其兩岸政策與民族認同;對藍營,他則不吝譏諷其政治遲鈍與戰略失??;而對民進黨,他雖持長期批判立場,卻從未否定民進黨本身的“歷史正當性”,這才是判斷其政治立場的真正坐標。
歸根結底,沈富雄從未轉藍,更未“變紅”。
全得罪一遍
國民黨近年來屢戰屢敗,民調持續下滑,社會信任流失嚴重,其深層原因固然復雜,但若說其中沒有“太把沈富雄當回事”這一因素的推波助瀾,恐怕無法令人信服。
沈富雄,長期被部分藍營人士誤認為是“外援型智囊”,實則早在其政治生涯初期便已明確站隊“臺獨”陣營,且至今未曾動搖。
他與陳水扁之間的決裂,并非源于理念分歧,而是直接導火于“陳由豪政治獻金案”。這一事件不僅讓沈與“扁系”關系徹底破裂,也導致其與親綠媒體“三立”全面交惡。
曾經的同志瞬間轉為敵人,沈成為綠營名嘴集中火力的攻擊對象,在政治舞臺邊緣徘徊許久。
面對資源封鎖與輿論冷落,他選擇另謀出路。
于是開始頻繁亮相TVBS、中天等泛藍媒體,以批判民進黨之姿爭取曝光,重塑影響力。
他未曾真正與民進黨理念劃清界限,只是選擇在特定時刻以“反綠”為包裝,借平臺存身,其本質仍是一名“臺獨意識堅定、操盤策略靈活”的政治投機者。
曾經的馬英九與金溥聰竟一度對其言辭信以為真,甚至考慮將其納入體制。
2008年,馬政府試圖提名沈富雄擔任“監察院副院長”。
此舉引發藍營基層震動,最終在“立法院”審查階段遭邱毅揭露其早年攜帶違禁藥物入境美國的舊案,提名案當場否決。
此后,沈非但未感感念,反而在公開場合對馬英九、朱立倫展開猛烈抨擊。
他聲稱“國民黨若要重生,必須先清理門戶”,點名三人應退出政壇。
馬英九與朱立倫曾是他節目中屢次贊譽的對象,如今卻成了口中“絆腳石”,僅因他們不再為他提供政治舞臺,也不再為其言論背書。
至于傅崐萁,與其并無過往交情,立場上分歧極深。
傅多次拒絕回應沈的言論,甚至在公共場合明確切割。
而沈則反復將其描述為“立法亂局的源頭”,借輿論圍攻,意圖將其推向政治對立的最前線。
4月3日,“罷免案”正如火如荼之際,沈富雄突然以“和平停戰”為名,拋出六點建議,內容令人啞然。
其第一、二項建議,要求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以黨主席身份“親自下令”,全面終止罷免攻勢,試圖將整起社會動員直接按下暫停鍵。
第三項建議,主張由藍綠白三方“聯合罷免傅崐萁”,將一名現任“立委”點名為“立法困局總根源”。
第四、五兩項建議則要求藍白無條件解凍此前凍結的政府預算,不設任何行政說明,邏輯上近乎等同于“交權不問責”。
第六項建議涉及韓國瑜,沈主張應由三黨協調決定其是否適任“立法院長”,并直接引用綠營選民“仇恨值高”的情緒理由,意圖在程序之外否定其政治正當性。
從整體來看,這六點建議的底層邏輯非常明確:民進黨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只是在野黨;罷免行動不應受到批評,批評的應是被罷免者;預算不該凍結,凍結者應先道歉;而立法機構的亂局,不是制度問題,而是藍營人選問題。
如果真照此“方案”執行,最終的結局只有一個:藍白兩黨政治信用全線崩潰,制度平衡機制名存實亡,民進黨以“唯一合法治理者”姿態長期執政,輿論空間被進一步收編,民主監督機制形同虛設。
沈富雄不再掩飾自身立場傾斜,不再維持“居中批評”的假象,而是直接為綠營政策提供“話術支援”。
本質上,是一次徹底的“投名狀”。
沈富雄近年言論愈發激進,邏輯愈加單邊,判斷力明顯滑坡。
年逾八旬,原可平穩謝幕,結果一再拋出這種驚天言論,還是早點想想安度晚年吧。
參考資料:
揭秘“大佬”沈富雄:狂傲自大看誰都平庸,結果卻被邱毅瞧不起海峽導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