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是以制度現代化為優先價值導向的基層治理現代化經驗,其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典范,起源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核心在于“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進入新時代,“楓橋經驗”得到了豐富和發展,特別是在人民法院的工作中,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司法體系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人民法院以“楓橋經驗”為指引,通過數字賦能推動矛盾糾紛的源頭預防、多元化解和高效審理,構建起“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司法為民新格局,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提供了新的路徑。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強調的多元共治、源頭預防與矛盾化解。這一經驗要求人民法院在司法實踐中,不僅要解決具體案件,更要注重糾紛的源頭治理,通過多元化手段實現矛盾的實質性化解,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在新時代,傳統治理模式受限于人力、時空和信息壁壘,難以應對社會轉型期矛盾糾紛的復雜性和突發性。《“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指出要“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社會治理體系”。這一要求推動“楓橋經驗”從“黨政主導”轉向“多元協同”;從“經驗判斷”轉向“智能預判”;從“糾紛化解”轉向“規則之治”。
技術賦能:從“矛盾上交”到“源頭治理”
“楓橋經驗”的核心在于“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數字技術的應用使這一理念從“人力密集型”向“智慧集約型”轉變。法院系統依托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預測等技術,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對歷史案件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構建起矛盾糾紛預警機制。浙江湖州研發的“社會治理風險閉環管控”平臺,通過歸集基層治理數據,精準識別征地拆遷、勞動爭議等糾紛高發領域,聯合行政部門和基層組織提前介入化解。2016年,諸暨市人民法院率先創立了“三調合一”的大調解模式,整合了引導性調解、特邀調解以及法官主導調解三種方式,形成了多元協同高效的“一體化”矛盾化解體系,為后續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數字技術不僅延伸了司法觸角,更重塑了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理念。
多元解紛:構建全流程在線的司法服務網絡
最高人民法院推動建立的“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是數字賦能的重要實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通過法官端、調解員端、當事人端等“三端協同”架構,打造“線上調解—司法確認—自動履行”閉環。截至2023年底,已有10萬余個調解組織、41萬名調解員入駐,近萬家人民法庭和12.76萬家基層治理單位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2023年,此平臺成功調解糾紛1204萬件,40.3%訴至法院的民事行政糾紛通過此調解方式解決。在浙江,2018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楓橋經驗”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成功推出了“浙江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ODR)”,該平臺的上線為在線矛盾糾紛化解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在新疆喀什,法官通過“云端法庭”聯合當地“石榴籽調解室”,以“雙語調解﹢遠程確認”模式化解跨地域糾紛;在江蘇蘇州,法院將“蘇知和合坊”線上調解機制嵌入產業園區,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一站式”解紛服務。這些創新打破了時空限制,使“楓橋經驗”從“田間地頭”走向“云端指尖”,形成“社會調解優先、法院訴訟斷后”的遞進式解紛鏈條。
人機協同:讓司法公正與效率“兼得”
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審判流程,為司法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上海金融法院研發的“數字孿生系統”是技術賦能裁判的典型范例。該系統深度融合了區塊鏈存證與智能合約技術,實現證券類案件證據自動核驗,大大縮短法官審理證券虛假陳述案件耗時;北京互聯網法院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全天候、不間斷地為用戶提供訴訟指引服務,累計提供訴訟指引服務超百萬次。在確保司法公正性方面,江蘇法院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開發“同案不同判預警系統”。自動比對同類案件的判決結果,及時發現并預警可能存在的量刑差異,從而為法官提供更加精準、科學的量刑建議,有效減小了類案量刑差異。技術賦能并未削弱司法權威,反而通過人機協同提升司法質效,鞏固了公眾對法治的信仰。
司法為民:數字時代“楓橋經驗”的價值旨歸
技術創新的本質,在于其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人民立場的回歸。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楓橋經驗”不僅得到了傳承,更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價值。這一過程中,各地人民法院積極探索,將數字技術與人文關懷緊密結合,創造了一系列具有真實性和示范意義的案例,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河北法院在推進數字司法服務的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到了老年群體在數字鴻溝中面臨的挑戰,在12368訴訟服務熱線中增設了“適老化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方言導訴,彰顯了司法服務的人文溫度;廣東江門法院創新“無障礙、一站式、全鏈條”殘疾人司法保障機制,充分依托廣東訴訟服務網、移動微法院、粵公正小程序等信息化平臺,提供全流程線上訴訟服務,最大限度減少殘障群體訴訟成本。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人民法院得以更加精準地識別并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司法需求,從而實現了司法服務從“有”到“優”的跨越。這不僅是對“楓橋經驗”傳統精髓的繼承和發展,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走好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和深刻詮釋。
新時代,人民法院以“楓橋經驗”為指引,構建好數字賦能的司法為民新格局,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也亟待處理不少矛盾。在數字賦能“楓橋經驗”的過程中,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人民法院需要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加強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和審計監測等措施,確保司法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同時,還需要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數據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數據保護意識。其次,數字鴻溝的存在可能導致部分人民群眾無法享受到數字賦能帶來的便利。人民法院需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數字需求,通過提供便捷的線下服務、開展數字技能培訓等方式,縮小數字鴻溝,確保司法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此外,人民法院需做好技術更新與人才隊伍建設。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民法院需要不斷更新技術設備和軟件平臺,以適應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需求。同時,還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具備數字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司法人才,為數字賦能“楓橋經驗”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數字賦能與司法為民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人民法院探索與實踐的重要方向。通過構建數字化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預測與防控、推動跨部門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以及創新調解方式等舉措,人民法院不斷提升司法效率與服務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透明的司法服務。同時,在數字賦能“楓橋經驗”的過程中,人民法院仍面臨著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數字鴻溝與公平性問題以及技術更新與人才隊伍建設等挑戰。人民法院仍需不斷努力,持續推動數字賦能與司法為民的深度融合與發展,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