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虎父無犬子”,出色的父輩,往往能教育出優秀的兒女,譬如書法,晉唐時期秘傳,筆法僅在家族、師徒之間,口傳手授,旁人不能窺探,正因如此,當時誕生不少的“父子書法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王”,王羲之一定熟悉,他號稱“書圣”,乃是中華書法根基,歷朝歷代的名家,皆由他的筆法發跡,地位崇高,無人能替代。
反觀王獻之,雖然繼承古法,但是他的名氣不高,甚至初唐時期,李世民厭惡他,譏諷曰:“觀其字勢,疏瘦隆冬之枯樹;觀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惡隸”。
帝王施以評價,眾人自然信以為真,遂貶低王獻之,不學其字,認為他完全不敵父親,可米芾曾言:“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也”,客觀分析,王獻之的筆法純正,擅于創新,書法極具自然、率真之妙。
這種實力和境界,毫不遜于父親,而且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期展出王獻之唯一的巨幅真跡——《鵝群帖》,依據《淳化閣帖》《大觀帖》《寶晉齋法帖》等,選出最精妙的30余幅作品,比如《鵝群帖》、《奉別帖》等,多為草書。
每幅作品嚴苛篩選,確保真實性、精妙度,甚至個別作品,《淳化閣帖》也沒有,南宋時期,此作重新摹刻,乃是皇家工程,十分清楚、細膩,一字未損,把細節盡數還原,無一絲敗筆,與真跡相差無幾。
盛熙明記述“初學父書,頃習于張,后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蹤,靈姿秀出……”,王羲之以內擫為主,王獻之則用外拓,筆勢舒展開張、縱逸放達,極具宏逸之氣。
就拿第一幅《鵝群帖》分析,中鋒運筆,勁力醇厚,線條圓融且質樸,字體之間偶爾相連,筆絲飛逸靈動,但不顯輕浮,反而具有文人的古雅之美,以及清健氣骨,體勢開闊大氣,為其賦予磅礴之感,更具藝術性。
李嗣真稱贊其字:“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成”,陶弘景也記載:“世皆尚子敬(王獻之)書,元常(鐘繇)繼以齊代,名實脫略”。
這幅《鵝群帖》內容浩瀚,字跡精妙,凝聚王獻之的畢生精髓,相比其父內斂特性,王獻之舒張的氣象,不易產生柔媚、庸俗之病,可時常臨摹,既學古法,兼得靈活性,若盡數掌握,上學王羲之,下學唐宋、明清,基本不是問題。
而今,我們對王獻之《鵝群帖》,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美,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所有字體的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