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硝煙散去,印度軍方和媒體正忙于構建一場奇特的“勝利敘事”——在承認部分損失的同時,他們宣稱不僅戰勝了巴基斯坦,還間接擊敗了巴基斯坦背后的“強大幫手”。
“印度沒有戰敗,實際上我們打贏了兩個國家!”——這種將軍事挫折轉化為雙重勝利的論述,折射出印度戰略文化中一種耐人尋味的心理機制:通過抬高對手來粉飾自身的不足,將敗績轉化為某種精神勝利。
印度軍方報告顯示,在最近的印巴沖突中,印度空軍一天內損失了六架戰斗機,其中包括三架被視為空中王牌的"陣風"戰機。面對這一尷尬事實,印度官方的回應頗具玩味:—一方面否認巴基斯坦的戰報,另一方面又以“損失是戰爭的一部分”輕描淡寫地帶過。
更具戲劇性的是,印度軍方隨即大書特書其“輝煌的戰果”:擊落了600多架巴基斯坦無人機,可是又不說出具體的擊落時間、地點和型號等內容,當這種說辭受到質疑時(因為巴基斯坦出動的無人機才325架,很難令人信服)印度又巧妙地引入了第三方因素——他們聲稱給巴基斯坦造成了重大損失,并且間接擊敗了巴基斯坦背后的“強大幫手”。
印度國防部綜合軍事研究中心的報告直指中國,稱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了雷達網絡、衛星偵察等技術支持,甚至協助巴基斯坦部署防空系統。印度軍方的這一報告,其暗含的邏輯是:印度軍隊不僅戰勝了巴基斯坦,更戰勝了“中巴聯盟”。
在這種整體性的“勝利”面前,任何局部性的損失都無足掛齒。印度這種將外部援助作為戰敗借口的做法,在國際沖突中并不罕見,但罕見的是印度竟然將此視為“重大的勝利”。
如果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這種“雙贏”的手段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當印度在面臨失敗的既定事實無法反駁時,只好通過高抬對手的身份(將巴基斯坦背后的大國牽扯進來)來合理化自身損失,從而在心理上維持平衡。
這種行為在印度已經變成了一種傳統:比如,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后,印度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中國不宣而戰”和“中國有高海拔優勢”,實際上印度戰敗的根本在于自身戰略失誤、兵員素質太差。
印度的這種“雙贏”心理,暴露出了印度在認知上的深層次矛盾——既渴望被世界尊為軍事強國,又無法擺脫對自身能力不足的恐懼。自身能力不足,又不愿意去正視不足,而寄托于精神勝利的悖論。
無數的事實證明,真正強大的軍隊是能夠直面現實的軍隊。當勝利的喧囂褪去時,印度軍隊需要的是直面現實的勇氣,而不是繼續沉浸在自我麻醉的精神勝利里。如果不進行自我反思,那么下一次失敗還會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