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有時候晚上睡覺手腳發麻,是不是血糖出問題了?”一位退休老干部在街道居委辦公室里,手里拿著體檢報告,語氣里帶著遲疑。他的血糖值處在臨界線,但他顯然不愿意接受,也不愿相信,糖尿病可能已經靠近了。
很多人以為糖尿病的開始會有明顯信號,比如口渴、尿頻、吃得多。但其實,這些癥狀只在血糖水平長期極高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糖尿病早期更像是代謝平衡的崩塌,不會一下子塌下來,而是一點點裂開。
早期癥狀:被忽視的“小毛病”
糖尿病早期的癥狀往往容易被忽視,比如食欲波動。有些人會覺得餓得快,總想吃東西,但吃了反而疲倦。這種情況不是正常饑餓反應,而是血糖控制能力在下降,胰島素反應遲緩。還有些人會莫名其妙地體重下降,但并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脂肪和肌肉被當作替代能量來源,悄悄被身體消耗掉。
夜間起夜次數增多也是常被忽略的信號,尤其是半夜2點到4點之間醒來排尿。很多人覺得是年紀大了、睡眠淺了,實際上可能是夜間血糖波動引發的神經興奮狀態。更隱蔽的一種表現是皮膚變化。皮膚干燥、癢感增強,特別是小腿、背部區域,無明顯皮炎但總覺得不舒服。這種情況可能是微血管病變的早期表現。
診斷標準:血糖值與糖耐量試驗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L。但如果空腹血糖在6.1 mmol/L到6.9 mmol/L之間,或餐后2小時血糖在7.8 mmol/L到11.0 mmol/L之間,就屬于糖耐量異常,也就是糖尿病前期。這個階段如果不處理,進入真正糖尿病狀態平均只需3到5年。
血糖與神經系統:情緒起伏與認知退化
血糖異常并不總是從飲食開始的。很多人覺得是吃甜食太多,其實不是。真正的問題是“代謝協調能力”的下降。壓力激素、慢性失眠、夜間暴露在藍光下等環境因素,都在破壞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特別是長期輪班工作的人群,糖尿病發病率比普通人高出37%到60%不等。
腸道菌群:血糖控制的“幕后英雄”
腸道菌群能影響葡萄糖的吸收速度、胰島素的分泌效率以及炎癥反應的程度。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顯著下降,尤其是益生菌種群減少,而產炎菌種群上升。這會造成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應激損傷,進一步惡化血糖控制。
重視身體信號,抓住可挽回的窗口
很多人錯過的,是一個可以挽回的窗口。而絕大多數人都在這個窗口內把身體信號當成“老毛病”或“更年期現象”處理了。如果出現手腳發麻、體重下降、夜間起夜增多等癥狀,建議及時檢查血糖,尤其是進行糖耐量試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