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導讀
2025 年 5 月 17 日,蒲慕明院士在第四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主旨大會上,圍繞《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作主旨報告,其眾多觀點引發媒體廣泛關注與報道。例如:
“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公民,需要具備使用AI的能力、有辯偽的能力,有助力引導和管控AI的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能力。”
“社會發展需要科學家,更需要培育廣大的科學公民。”
本文整理了該報告的詳細內容,與讀者共享。
一、人工智能時代職業的變遷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做了一個深入的研究:歐美國家的職業在未來有什么樣的變化?他們估計在未來的5年之內,20%~30%的職業會被AI取代。這是根據歐美國家的職業類別進行的統計,但我估計中國差不多。
歐美國家有1.2億個崗位需要轉型,涉及批發零售業、制造業、金融業等重復性高的工作,生成式AI在客戶運營、營銷、軟件工程當中占比較大。
麥肯錫研究院估計到2045年50%的職業會被AI取代,當然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進程比早期預測提早了10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指出,預計到2050 年,發達經濟體 60% 的工作崗位將受 AI 影響,其中一半會被直接替代,另外一半通過人機協作提升效率。長遠來看,通用人工智能(AGI)出現后,2050 年超 90% 的職業將面臨重構,盡管具體時間尚存爭議。
我個人認為,未來數十年AI不會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取代那些不會用AI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考慮教育的內容和模式的變革。
傳統教育中:
“傳道”,強調加強社會倫理教育和群體生活規范訓練,建立誠信、公德、責任感。這是我們教育的重點。
“授業”,我們常常重視專業教育,學一個行業所需要的能力,要改成通用技能教育。
“解惑”,是指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答疑。而現在需要老師從教授知識到傳授自我學習求知的能力,需要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解答問題。
這些內容的變革就會涉及中小學和高校的課程的改變,AI應該成為同語文、數學一樣的基礎必修課。
二、AI時代教育內容和模式變革
AI時代將會涉及廣泛使用輔助新教材、新型互動慕課、虛擬現實,這是我們可以預見的新的教育模式。
我認為,個性化的教育將變得尤其重要。現在有了AI,課程的設計可以因人而異,也就是說,可以根據學生個體的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配置個性化課程。
此外,這還涉及教育資源的普及化。現在我們很關注低成本、高質量的教育可以普及到偏遠地區,這些地方的教師資源、教學資源,都將因為AI時代的到來獲得很大程度的改善。
AI時代科普教育的目標和內涵也不相同。科普應該有兩種內容,一種針對一般的中小學生,沒有科學基礎的成年人,這部分內容是當下科普的主要內容。還有一種是必須加強的內容,我叫高端科普,這部分內容是針對有科學背景的人,甚至包括科學家——他需要了解多個學科的發展。這樣的科普有助于推動學科交叉和科技發展。這個部分科普,我們很缺乏,我認為需要加強。
科普應該成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我眼中的科普應該是什么樣子
我科普內容需要兼顧“信、達、雅”,而我認為,首先要達到“信”的要求,“達”和“雅”的權重相對它要弱一些。特別當下AI技術興起,AI與科普結合,AI在展現優勢的同時,局限性甚至危害性會逐漸暴露。
我認為,AI時代不缺乏科學相關信息,專家需要從專業角度幫助公眾獲得準確的信息,這是科普最主要的任務。
此外,科普工作尤其需要重視“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自然需要通過科學的發展來解決,但同時也需要公眾理解這些問題,包括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和慢性病等未解決的問題,我認為這些是科普應該關注的重要內容。
最后,科普應該側重展示解決科學問題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嚴謹、誠信、實事求是、深入求索的精神。也就是說,科普不僅傳播科學知識,也要傳遞科學精神。
四、我的科普心得和體會
過去17年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下文簡稱神經所)每年舉辦腦科學科普夏令營,也會組織團隊到各地區農村做科普。每年的夏令營活動為期3天,約200名中學生參與。參加活動策劃組織的師生就有數百名。
我們認為,科普有趣很重要,因為有樂趣才能持續下去。同時,我們也覺察到,推動科普工作需要體系化地策劃實施。
因此,我們通過“腦科學與智能技術中心”成立科普協會,致力于推進神經所科普工作的體系化,包括:開發原創實驗器材和課程,轉化科研資源為科普動能,逐漸實現腦智科普課程的專業化和體系化。這應該是未來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我們也探索了一個很好的范式,我們與上海中學、華山醫院成立了“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創新實驗中心”,在其中,科學家提供課程,我們重視系統化編制教材,并且重視教材的可推廣性。不少高中生因此獲益,多次獲得上海市相關科創獎項。
我自己也會做一些具體的科普工作。我也常思考什么算是好的科普切入點?我認為應該聚焦公眾關注的科學問題。像“天問杯”活動中,小朋友提了很多的問題。我們如果結合來做科學研究,聽眾就很容易產生興趣。
我認為,科普是科學家回報社會最直接的方式。
五、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公民
科學教育和科普的重要目標是培育未來的科學家和科學公民。科學公民需要具備相當的科學素養,以科學態度從事各行各業。我們做科普不是為了培養科學家,我們更需要的是廣大的科學公民。科學公民是維護社會誠信和正義的主力。
公民的科學素養是衡量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指標。現代社會有很多危機需要應對,這些都需要科學公民積極參與,共同探索解決途徑。
我認為,科學公民需具備 AI 應用與信息辨偽能力,能夠共同參與引導、管控 AI 發展,確保其契合社會文明向前發展的需要。
-本文整理自上海市科委主辦、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承辦的第四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在其中的“主旨大會”,蒲慕明院士作主旨報告-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