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每天清晨,小區里都能聽見此起彼伏的催促聲:“快點起床,要遲到了!”“作業還沒寫完?別磨蹭了!”
家長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孩子卻慢悠悠,仿佛催與被催成了日常的“拉鋸戰”。可越催越沒效果,問題出在哪兒?
一直被催的孩子,就像被人推著走的木偶,很難學會自覺。
想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家長做好這3 件事,或許就能解開這個育兒 “難題”。
1、少些催促,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
劉芳的兒子陽陽,以前寫作業總要媽媽反復催促。
后來媽媽嘗試改變方法,和陽陽一起制定學習計劃,讓他自己決定先寫哪科作業、休息多久。剛開始,陽陽寫一會兒就玩起來,作業拖到很晚才完成。
媽媽忍住沒催,只是提醒他:“如果太晚睡覺,明天上學可能會沒精神哦。”
慢慢地,陽陽發現合理安排時間,不僅能按時完成作業,還能有更多時間看喜歡的動畫片。現在的他,放學回家就自覺寫作業,再也不用媽媽操心。
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 指出,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能掌控生活時,更愿意主動做事。
那些總被催促的孩子,內心會產生逆反心理,覺得“反正都是為父母學”。而當家長給予選擇權,孩子會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逐漸培養出責任感和自覺性。
2、放下手機,用行動給孩子樹立榜樣
鄰居家的朵朵,以前總愛賴床、拖延寫作業。
后來爸爸做出改變,每天早上不再睡懶覺,而是早早起床鍛煉身體;晚上回家后,也不再刷手機,而是和朵朵一起看書。
有次朵朵好奇地問:“爸爸,你怎么突然這么愛學習了?” 爸爸笑著說:“因為學習新知識很有趣呀!”
在爸爸的影響下,朵朵也變得自律起來,主動制定學習計劃,還養成了每天閱讀的好習慣。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與其不停催促,不如用行動示范。
當家長放下手機,專注做事,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明白自律和努力的意義。
畢竟,比起千言萬語的催促,家長的榜樣力量更能觸動孩子的心。
3、發現興趣,點燃孩子內心的熱情之火
楊梅的女兒小雨,曾經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總被催著寫作業。
直到有一次,發現她喜歡畫畫,便給她報了繪畫班。小雨一下子找到了熱情所在,不僅畫畫時特別專注,還主動要求用零花錢買畫冊自學。
媽媽順勢引導:“學習就像畫畫,掌握了方法會很有趣。” 慢慢地,小雨把對繪畫的熱情遷移到學習上,主動探索學科知識,成績也有了明顯提升。
每個孩子內心都藏著一團火,關鍵是找到點燃它的“火種”。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 當孩子對某件事產生興趣,就會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
家長要做的,就是細心觀察孩子的喜好,幫助他們把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讓孩子從“要我學” 變成 “我要學”。
育兒不是一場單方面的“催促戰”,而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之旅。
當家長學會放手,給孩子自主空間;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榜樣;挖掘興趣,點燃內在熱情,孩子的內驅力就會被慢慢喚醒。
別再讓催促聲填滿孩子的生活,用信任和引導代替焦慮與催促,你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更自覺、更優秀。
愿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智慧陪伴下,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