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和誰都能聊得來:
跟老人能聊家長里短,和小孩能打成一片,陪朋友能聊到心坎,和陌生人也能輕松破冰。
反觀自己,明明也在認真溝通,卻常常把天聊死了。
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么,不知道對方想聽什么,甚至不知道氣氛怎么突然就變尷尬了。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說錯什么了,而是溝通的維度出現了偏差。
真正的溝通高手,能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余,是因為他們既能上下兼容,又能左右調和。
想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一定要先學會“降維溝通”。
01
認知降維,向下兼容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羅斯福尚未當選總統時,參加過一場名流云集的晚宴。
宴會上,有人忙著高談闊論,他卻拉著社交達人瓦特先生躲到角落里,請他介紹這些賓客的背景。
摸清每個人的情況后,羅斯福才走進人群,接下來的他:
面對政府要員,他就和他們探討政策、社會;
面對商業巨賈,他就和他們聊金融、經濟走勢;
而面對普通民眾,他就大聊自己童年的糗事。
一場宴會下來,無論權貴還是普通人,都覺得與他交談如沐春風。
他之所以和誰都聊得來,就是因為做到了兩個點:
一是認知夠高:無論對政治、經濟、生活瑣事他均有涉獵,因此無論和誰交談,都能快速找到溝通切入點;
二是姿態夠低:無論面對誰都不擺架子,用平等姿態聊天,所以能快速地拉近關系,建立聯系。
能做到這個其實很難。
你的認知必須在別人之上,才能在溝通中迅速找到共同話題、有來有回的聊天。
而即便認知夠了,面對認知不如自己的人,許多人也常陷入誤區:
有些人在與人溝通時,總是忍不住想要教育對方。
剛學一點新知識,就急著在人面前顯擺;
跟同事合作,總想指點對方“你該怎么做”;
和晚輩聊天,也要加一句“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他們總覺得,教育了別人能彰顯自己的才能,高高在上才能讓別人更加欽佩你。
事實上,端著架子說話,就像往人心里扎刺——你說得越對,別人離你越遠。
有句話說得好:說話別只顧自己舌頭爽,得看別人耳朵順不順。
溝通的本質是在舒服的狀態中解決問題,而非壓人一頭。
真正高情商的人,即便擁有遠超他人的認知,也不會擺出上位者姿態。
這不是妥協,而是用尊重換得信任。讓對方更容易接受我們的觀點,也更愿意與我們坦誠相待。
02
理性降維,共情共鳴
知乎上有位博主,曾聊起溝通的技巧。
她的閨蜜小琳,有次被領導當眾批評方案做得粗糙,午休時紅著眼眶跟她抱怨:“今天在整個部門面前被罵,簡直太丟臉了!”
當時她腦海里第一反應就是:“你確實犯錯了,被罵正常,領導都是為你好,罵你說明重視你啊。”
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這話聽起來像在幫領導教育閨蜜。換作自己被罵時聽到這種,只怕只會更堵心。
接著她又差點脫口而出:“這點小事就內耗?職場哪有不挨罵的?不用太在意。”
可看著小琳攥緊紙巾的手,她突然意識到:此刻閨蜜需要的不是正確的批評,而是被理解的安慰。
最后,她選擇了第三種方式:她感同身受地嘆息道:
“我太懂這種滋味了!上周我做報表時算錯數據,被領導劈頭蓋臉罵了十分鐘,當時心想‘這要是有地縫我直接鉆進去算了’,我其實知道犯了錯誤,可你說他們怎么就不能好好說話呢?”
話音剛落,小琳眼眶更紅了,卻突然放松下來。
她開始絮絮叨叨吐槽領導的語氣、會議的尷尬,但很快就脫離出了情緒,開始自我反省身上的問題。
為什么第三種回答救活了對話?
因為前兩種是“講道理”,第三種是“接情緒”。
職場里、生活中,我們總習慣用理性思維解決問題:
朋友失戀時,你忙著分析“你也有問題”;
同事受挫時,你急于批判“這點小事也做不成”;
家人抱怨時,你忙著否定“你這樣想不對”……
我們覺得自己說得特別有理,但很多時候忘了:當一個人被情緒淹沒時,是聽不進去道理的,這個時候理性分析等于在傷口撒鹽。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電梯”理論:
當一個人情緒在1樓(生氣、委屈)時,你非要把他拽到10樓(冷靜、理智),只會讓他更想跳回1樓。
人與人的相處,本質上是和對方的情緒相處。
所以比講道理更重要的,是接住對方的情緒。
一個高段位的人溝通,一定是先捕捉到對方的情緒。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穩住情緒,再輸出邏輯。
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消化,讓對方先從情緒化中冷靜下來,后續的溝通才會更有效、更順暢。
03
“自我”降維,換位思考
我有個朋友,最近和老公鬧得有點僵。
導火索是有天晚上,她加班到晚上九點,推開家門時,玄關處散落著丈夫的皮鞋和孩子的玩具車。
客廳里,丈夫正躺在沙發上打游戲,六歲的兒子捧著薯片趴在茶幾上,還在看動畫片。
她的火氣“騰”地冒了上來:“你就不能收拾下屋子?孩子零食吃得到處都是,明天還要上學現在不該睡覺嗎?”
而丈夫卻說:“待會再收拾不就好了。”
這一句話點燃了導火索,兩人你一言我一語,都覺得對方有問題,最后不歡而散。
其實,那天她在公司被客戶刁難,強忍著委屈加班改方案,回家路上還惦記著給孩子買繪本,結果進門看到的卻是混亂的場景。
而丈夫也很委屈:他跑了一天客戶,膝蓋舊傷復發,剛坐下來打一局游戲,就被妻子劈頭蓋臉指責。
倘若兩個人都換位思考一下,多關心一下對方,或許會發現,那些刺耳的話背后,藏著未被看見的委屈。
《非暴力溝通》里有句話:“溝通的核心是看見彼此的需求,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
一個高段位的人溝通,一定懂得自我降維,學會換位思考。
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對方的處境,理解他們為什么會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事。
然后去思考,如果自己處于對方的位置,會希望聽到什么樣的話,會希望對方怎么做。
最終用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來把問題溝通解決掉。
換位思考不是妥協,而是讓溝通更有效,讓彼此避免互相傷害。
互相理解,找到共鳴后,溝通才不再是自說自話,才能把話說到對方心里,才能讓溝通有效率、有溫度。
04
我發現,所謂的無法溝通,往往源于維度錯位。
你在理性層講道理,TA在情緒層求安慰;
你在高處俯視指點,TA在低處渴望共情。
而真正的降維溝通,是懂得在對方的頻率上共振。
我很喜歡一句話:所謂情商高,就是讓別人舒服。
這世間所有舒服的關系,本質上都是一場降維的溫柔。
你不必改變自己的高度,但可以調整說話的溫度;你無需放棄自己的立場,但可以改變表達的角度。
不是要你壓抑自我去迎合他人,而是用最低的成本,讓溝通變得平和、有效。
那些曾讓你頭疼的關系,終會在向下兼容的溫柔中被解決。
所有矛盾和沖突,也能在左右調和的包容中被化解。
點個贊吧,學會做一個會溝通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