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社交場合和人際關系所困擾。
我們希望被他人接納,希望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希望擁有溫暖而真摯的友誼和親密無間的伙伴。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社交困境”:我們努力地去迎合他人,卻得不到回應。我們渴望被關注,卻總是被忽視。
這種無力感和挫敗感,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對社交產生了恐懼。
但其實,人際交往并非一場單方面的“討好游戲”,而是一種相互吸引、相互影響的過程。
這個人際交往的背后,藏著心理學效應:人際吸引力法則。
下面,我們用心理學的視角揭開人際吸引的秘密,讓自身充滿吸引力。
模仿對方,人腦的好感產生器
當你在地鐵里看見有人打哈欠,為什么也會跟著犯困?
2004年意大利神經科學家的發現揭示了答案:
鏡像神經元系統會讓我們本能地模仿他人動作與情緒。
這項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正是破解人際吸引力的關鍵。
這個神奇的技巧就是模仿對方。
心理學實驗表明,當我們下意識模仿對方的肢體語言、說話節奏和口頭禪時,會讓對方產生“我們是同類”的感覺。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聊天時,對方不自覺地和你一樣蹺起了二郎腿,說話時也用上了你的常說到“絕絕子”口頭禪,你是不是會覺得特別親切?
這是由于人腦“鏡像神經元”的作用,能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對你產生好感。
好感傳遞三步驟:
1.微表情同步:對話時稍稍把身體前傾,這對方會無意識縮短距離。
2.情緒喚醒:在傾聽時輕微抬眉,這會激活對方表達欲的神經開關。
3.語言重復:重復對方最后三個字。對方說“真的太累了”,我們可以說:“是啊,太累了”。
比如演員黃渤就是這方面的行家。在魯豫有約的錄制現場,魯豫向黃渤拋出犀利問題:“有人說黃渤之后再無經典,你怎么看待這種評價?”
鏡頭里,黃渤回答說:“這話可不敢當!其實每個演員都是電影的一塊磚,我就是碰巧被堆在顯眼的位置。”
這番化解,自謙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同行的尊重。
訪談結束時,魯豫笑著感慨說和黃渤聊天完全沒有距離感。
黃渤立刻拱手回應:“您讓我放松,不然我在這兒說話都得打草稿!”他以輕松的調侃的氛圍,不帶聲色的夸贊了對方。
情緒價值
人際中最被忽視的能力,叫做情緒回應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你能不能接住對方的感受。
你有沒有發現,和某些人聊天后,會覺得渾身充滿能量;而和另一些人相處,卻越聊越壓抑?
朋友跟你吐槽加班很累,不需要你講職場大道理,也不需要你說“你知足吧我更累”。
你只需要一起附和吐槽說:“這太折騰了……你最近真的太辛苦了。”
可見提供情緒價值也是吸引力法則的關鍵。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感受到被理解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這是一種會增強信任和連接感的“親社會荷爾蒙”。
你能接住別人的情緒,別人自然更愿意靠近你。久而久之,大家自然愿意和你待在一起。
你可能會以為:“我要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喜歡我。”
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顛覆認知的理論——弗蘭克林效應。
這個效應指出:當我們請別人幫一個小忙時,他們反而更容易喜歡我們。為什么這樣呢?
因為幫了你,我的潛意識會推斷:“我之所以愿意幫他,可能是因為我喜歡他吧。”于是,我的行為和情感開始一致化。
所以,不妨放下獨來獨往、不好意思麻煩人的心理負擔,適當地請別人幫你一個小忙——借支筆、問個建議、請他推薦個餐廳……
你不是在“欠人情”,你是在構建關系的連接。
最終秘訣:專注自己
我們常說一個人“人緣好”,其實說的不是他多會說話,而是他身上有一種能讓人放松的氣場。
而這種氣場,并不來自討好、迎合或偽裝,而來自:溫和但堅定的態度、情緒回應、看見自己,也看見他人的能力。
這種人,不需要大聲說話,就能讓人愿意靠近;不需要不停證明自己,就能被自然尊重。
你不是靠“讓人喜歡你”贏得好感,而是靠“讓人喜歡和你在一起”建立吸引力。
真正能讓所有人都對你好的人,從來不是最聰明、最優秀的那個,而是最溫柔、最有邊界、最真實的那一個。
不是因為你“討好”,而是因為你“可親”。
請記住,你才是自己的吸引力源頭。
別讓法則束縛了你,那些強迫自己時刻溫暖的人,反而會因情緒透支變得易怒。學會讓自己放空,處在舒服的狀態。
當你成為移動的春天,每一陣路過的風,都會忍不住為你送來花香。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