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胤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為履親王愛新覺羅.胤祹,是康熙帝的皇十二子。在其剛出生不久后,康熙帝便遵照太皇太后的意圖將胤祹托給蘇麻喇姑撫養。蘇麻喇姑的原名為蘇墨爾,滿文轉音為蘇麻喇,而最后那個“姑”字則是其死后的敬稱。蘇麻喇姑在一個貧苦牧民的家庭里出生,天資聰慧,后來被科爾沁貝勒府看中,進府給貝勒察桑的二女兒本布泰做貼身侍女。而她所服侍的這個二小姐正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孝莊文皇后。順治元年(1644)的時候,清軍入關,蘇麻喇姑也隨著那時已被尊為皇太后的本布泰住進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蘇麻喇姑參與過清朝開國冠服的設計,還曾擔任過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啟蒙老師,是一位在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胤祹被托給蘇麻喇姑撫養的時候,蘇麻喇姑已經是年近古稀,但其身體依舊健康且頭腦清晰。在清朝的時候,嬪妃或者宮人所生的皇子托付給別人代養是很正常的事情,譬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弟弟昌寧就是小時候交給“殷實官員撫養”,還有雍正皇帝就是自幼由康熙帝的第三個皇后佟佳氏撫養的。再有五皇子胤祺,放在皇太后的宮中撫養。但這些托付給別人撫養的皇子們不是交由官員撫養,就是交給宮中的妃子撫養,這說明康熙帝對蘇麻喇姑特別地信任。而且蘇麻喇姑教育有方,曾經也當過康熙帝的啟蒙老師,康熙帝將皇十二子胤掏托付給她,也是想讓蘇麻喇姑好好教育皇十二子。另一方面,康熙帝也是看蘇麻喇姑一個人生活太過寂寞,讓她撫養一個孩子,會帶給她快樂。
因為胤祹是被蘇麻喇姑從小養大的,所以他對蘇麻喇姑的稱呼自然與其他皇子也不一樣。胤祹稱呼蘇麻喇姑為“阿扎姑”。“阿扎”在滿語中的意思與“額涅”的含義相同,即是“母親”“額娘”的意思。但在后面加一個“姑”字就變成了“母姑”。這也是胤祹對蘇麻喇姑獨用的稱呼,“母姑”比媽媽要小一些,但關系也是十分親切,有“不是親娘勝似親娘的”意味。因為蘇麻喇姑的地位有限,所以并不能成為胤祹的養母。在胤祹與蘇麻喇姑共同生活的20年里,蘇麻喇姑對其既是慈母又是嚴師。經過蘇麻喇姑的言傳身教,胤祹逐漸長成了一個品行良好、才干出眾的皇子,無論康熙帝交給其辦理怎樣的事務,他總是能表現出虛心和干練,這使康熙帝很是欣慰。康熙晚年的時候,也正是諸皇子爭位最激烈的時候,宮中被攪得是雞犬不寧。但就是這樣混亂的時期,胤祹卻不曾介入其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時候,胤祹被封為貝子。每當康熙帝出游的時候一定會叫胤祹隨從,從而著出康熙帝對胤祹的喜愛。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近九旬的蘇麻喇姑突然一病不起,“腹疼痢血,食不下咽”。在京的幾位皇子都前去探望,像對待自己的親生母后一樣盡心護理,其中,胤祹最為殷勤。自蘇麻喇姑生病之日起,胤祹就與福晉在其身邊悉心護理。因為蘇麻喇姑從小就有不吃藥的習慣,所以無論皇子們怎樣勸說,她都是拒絕醫治。康熙知道蘇麻喇姑這個習慣,所以讓皇子們騙蘇麻喇姑說吃的只是“草根煮雞湯”,不是藥,勸她服用。卻不想,蘇麻喇姑說草根也是藥,拒絕服用。就這樣,蘇麻喇姑因拒絕吃藥而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不久便與世長辭。
蘇麻喇姑生病的那段期間,都是由皇子及其福晉們護理的,并且,在皇宮中有這樣一個規定,用人及下層妃嬪,得了重病之后便要遷出皇宮,去固定的住所去養老,怕的是在宮中傳染疾病。但皇室中的重要成員就可以在原處養病。蘇麻喇姑得的是傳染病,但她在宮內的住所卻一直未動,皇子們對此也是心照不宣,沒有人提起遷出的事情。而康熙帝因擔心皇子們遵守成規,還特意寫信囑咐眾皇子們不要讓蘇麻喇姑遷出住處,如若已經遷出,必令其遷回原處。后來蘇麻喇姑去世,對于她的安葬,康熙帝也是打破了常規,予以特殊的、高規格的待遇。在京的皇子除了年幼者,全部到場,分工善后,而出巡在外的康熙帝更是寫書信指示:“將蘇麻喇姑存放七日后,再洗身穿衣。因聯十五日才能抵京,故再存放七日,俟朕到家后再定奪。”康熙帝決定親自料理蘇麻喇姑的后事。在皇宮當中,皇帝和皇子們只有在自己的親人們去世的時候才會一齊親臨辦理后事,蘇麻喇姑作為一個侍女,有這樣規格的待遇,再一次說明了皇帝一家實實在在地將她當作自己家里親戚長輩。蘇麻喇姑的遺體被安葬好之后,胤祹依舊是悲痛萬分,想為蘇麻喇姑守靈,由此可見胤祹對蘇麻喇姑的深厚感情。蘇麻喇姑去世的時候已經是年過九旬,在長壽這一點上,胤祹也是一樣,79歲而終。
在履親王府中也有很多傳說,關于八旗桿胡同這個名字的由來,履親王府在旗桿胡同旁,而旗桿胡同的名字也很有可能和胡同內的履親王府與真武廟有關。履親王府在鼎盛時期,王府的旗桿,加上旁邊真武廟的旗桿多達十根,所以人們便稱所在胡同為十根旗桿胡同。后來王府主人爵位下降,到了咸豐時期,履親王府的主人只襲鎮國公。有一次大火,王府被燒毀。雖然昔日的王府成一片荒煙蔓草,但地名卻一直流傳下來。
履親王府又被稱為“四爺府”,原來乾隆的第四個兒子永珹過繼給胤祠襲爵,所以履親王府又被大家稱之為“四爺府”。
履親王府是北京東正教教堂的前身。履親王府還是國際領土。在康熙年間,當時的沙皇俄國發動了雅克薩戰爭,并在戰后簽署了《尼布楚條約》。由于這批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所以康熙帝特批了一塊土地,建了一座東正教教堂——羅剎廟(后稱圣·尼古拉教堂),就在東直門北小街一帶修,成為北京第一座東正教堂,與履親王府相鄰。俄國東正教廷還派來司祭等教職人員。
乾隆三十一年(1766),內務府奏案中的一則為修繕履親王府銷算工程錢糧的奏折中,詳細記載了該府的建筑狀況。原文為:“查先經總管內務府折奏,履郡王府年久糟舊,交總理工程大臣踏勘修理。經奴才踏勘得:神房、佛堂、祠堂、順山圍房等項四百三十九間,庫房、茶房、書房、飯房以及花園各座房屋三百十二間,共房七百五十一間。”履親王府坐落于北京昂班章京胡同以北,十根旗桿胡同與胡椒園胡間以東,東鄰多羅貝勒允祈的府邸。
在義和團運動中,與它相鄰東正教堂被燒毀。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與教堂相鄰的履親王府也被燒毀了。兩年后重建,同時將履親王府割讓,允許教堂擴建。擴建后,改名為“致命堂”。1956年,原教堂建筑被拆除,此處改為蘇聯大使館,同時在大使館附近新蓋一所小東正教教堂。
如今,此地為俄羅斯聯邦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其內仍保留著一組原為履親王府的中式古建筑:面闊5間的北大殿,綠琉璃簡瓦廡殿頂;面闊3間的西殿,綠琉璃筒瓦頂。建筑上之吻獸為鴿形,為中式建筑中所罕見,是中方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