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朋友擼串,我隨手開了啤酒,剛喝一口就被吐槽:“這哪是啤酒,分明是帶氣的糖水。”這話讓我想起小時候偷喝老爸的啤酒,那股子濃郁的麥香和微微的苦味,現在怎么就消失不見了呢?
啤酒的靈魂在于麥芽。以前的國產啤酒,麥芽用量足,麥汁濃度能達到12°P甚至更高,喝起來醇厚香濃,所以被叫做“液體面包”。但現在呢?很多國產啤酒的麥汁濃度只有8-10°P,麥芽用量直接少了一半。
為了湊夠酒精度,廠商開始大量添加大米、玉米、糖漿這些便宜的輔料。比如xx純生,配料表里大米占了15%。這些輔料雖然能降低成本,卻讓啤酒的風味大打折扣。就像你熬粥,用一半大米一半玉米碴子,能有純大米粥的香味嗎?
更絕的是,有些廠商連啤酒花也不放過。天然啤酒花不僅能帶來苦味和香氣,還能防腐。但現在很多工業啤酒用的是啤酒花浸膏,就像濃縮果汁和鮮榨果汁的區別,味道寡淡不說,還少了天然的層次感。
工業啤酒追求的是“快”。拉格酵母在低溫下發酵,兩周就能完成,而傳統的艾爾酵母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時間短了,風味物質自然就少了。就像燉肉,高壓鍋半小時和砂鍋慢燉兩小時,能一個味嗎?
發酵完還不算完,工業啤酒還要經過過濾和巴氏殺菌。這兩道工序雖然能延長保質期,卻把啤酒里的活性酵母和風味物質全殺死了。你喝到的啤酒,就像被抽干了靈魂的軀殼,只剩下水和酒精。
現在市面上70%的啤酒,都被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百威、嘉士伯這五大巨頭壟斷了。他們收購了各地的地方品牌,比如烏蘇被嘉士伯收了,嶗山成了青島的子品牌。這些地方啤酒原本各有特色,四川的金威、湖北的行吟閣,都是當地人的心頭好,現在卻只能在記憶里找了。
壟斷帶來的是產品同質化。不管你買哪個品牌的普通啤酒,喝起來都是一個味——淡得像水,還帶著股子奇怪的甜味。這就像快餐連鎖店,標準化生產確實能保證供應,但想吃到有個性的美食,難。
當工業啤酒越做越差時,精釀啤酒悄然崛起了。精釀堅持用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四大原料,發酵時間更長,工藝更復雜,還會添加陳皮、芫荽等輔料來增加風味。喝一口精釀,你能明顯感覺到麥芽的香甜、啤酒花的苦澀,還有各種獨特的香氣,比如柑橘、松針,甚至咖啡味。
更重要的是,精釀啤酒給了消費者選擇權。你可以選擇苦度高的IPA,也可以試試果香濃郁的果啤,還能找到用本地食材釀造的特色啤酒。2025年,精釀啤酒的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000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拋棄工業啤酒。
國產啤酒的價格戰已經打了十幾年。為了搶占市場,廠商不斷壓縮成本,甚至不惜犧牲品質。一瓶5塊錢的啤酒,原料成本可能還不到5毛錢。在這種情況下,廠商只能用更便宜的原料、更簡單的工藝,結果就是啤酒越來越難喝。
不過,這兩年情況有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推出高端產品,比如青島的精品原漿、燕京的U8,這些啤酒用全麥釀造,麥汁濃度更高,價格也更貴。雖然銷量還比不上普通啤酒,但至少讓消費者看到了希望。
國產啤酒要想重拾口碑,必須回到品質上來。一方面,廠商應該減少輔料的使用,提高麥芽比例,讓啤酒重新有“啤酒味”。另一方面,要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讓地方品牌和精釀啤酒有生存空間。
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也應該用腳投票。如果覺得某款啤酒不好喝,就換一款試試。現在精釀啤酒的價格越來越親民,330毫升的精釀白啤不到10塊錢,完全可以替代工業啤酒。
啤酒是一種有溫度的飲品,它承載著我們的記憶和情感。希望國產啤酒能早日找回“液體面包”的醇厚,讓我們在擼串、聚會時,能喝到真正好喝的啤酒。畢竟,誰不想在炎熱的夏天,來一瓶麥香四溢、口感豐富的啤酒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