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五月,麥浪翻滾,大地流金。一年一度的“麥收戰役”悄然打響。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的首季重頭戲,夏糧產量約占全年糧食總產量五分之一,其中小麥占九成。這場夏收攻堅戰關系當季收成,更牽系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做好跨區機收,奮力奪取夏糧豐產豐收,能為全年糧食豐產夯實基礎,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撐,也為應對國際糧食市場不確定性增添底氣。
農諺云:麥熟一晌,龍口奪糧。小麥成熟期極短,從蠟熟到完熟不過三五日,若收割稍有延誤,有可能遭遇風雨侵襲,導致麥粒發芽、霉變或倒伏,給農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收大戰中,跨區機收是保障夏糧顆粒歸倉的關鍵舉措。作為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我國小麥種植遍及西南、長江中下游、黃淮海、西北等冬小麥產區和東北春小麥產區,從南到北梯次成熟。每年夏收時節,30多萬臺收割機循著麥浪北上,開展全球最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有效破解了小麥搶收難題,更彰顯出中國現代農業的協同智慧與共享發展理念。
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推廣應用,正在重塑農機作業圖景,為跨區機收注入新動能。搭載北斗導航的智能收割機,可以精準判別作物成熟度,自動優化收割參數,大幅降低漏割率。無人駕駛收割機能根據衛星導航數據和傳感器信息,實時處理地形數據,自主規劃最優路徑。智能收割機內置智能診斷模塊,設備出現故障時可以自動將故障信息發送給廠家售后,售后人員可以遠程指導復雜故障維修或安排上門服務,減少設備停機時間。這種新型作業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機作業效率,更催生出“云調度”“智慧麥收”等創新業態,推動跨區機收高質量發展。
跨區機收的成功實踐,得益于我國構建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信息平臺、維修站點、油料保障、金融服務的支持,讓分散的農機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流動成為可能。在信息交流層面,“農機直通車”“智慧農機”等數字化平臺構建起供需有效對接的橋梁,農戶發單,機手接單,精準匹配,避免了農機手的盲目流動和農機空耗,還能通過智慧農機精準測算機收作業面積,大幅提升作業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在后勤保障方面,各地沿著麥收路線設立“農機驛站”,提供油料、維修、食宿服務。中石化、中石油等企業沿麥區精心布局“三夏”專供加油站網絡,24小時不間斷服務,確保農機用油不斷檔。而由流動維修隊和無人機配件配送系統組成的移動維修站,可實現田間地頭即時維修。值得稱道的是,農機合作社等服務組織推行訂單作業模式,通過“預約服務+連片作業”的創新機制,穩定了農戶預期,提高了農機使用效能,降低農戶農機作業成本,增加農機手收入,實現多方共贏。
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的小麥跨區機收,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在大國小農生產條件下,小農戶生產規模小、土地細碎化嚴重,家家戶戶購置昂貴的農機,不現實。農機跨區機收這一流動服務模式,通過在全國配置農機資源,破解了“有機無田耕、有田無機用”的雙向困局,避免了重復購機導致的資源浪費。這一創新實踐打破了小農戶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固有認知,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體系。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小麥機收占比超過98%,跨區機收貢獻巨大。
這場以跨區機收為代表的農業現代化實踐,通過服務規模化創新路徑,破解了小農戶資源約束,實現了現代農業要素高效配置,創造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成功經驗。這充分證明,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多樣性,關鍵在于能否建立符合國情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