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杭州網友小萍與母親通過如祺出行平臺預約了一輛網約車前往演唱會現場。
上車后,她們發現前排座椅靠背張貼了一張手寫紙條:“差評者得癌癥”。
這一充滿惡意的標語令乘客感到“像被詛咒一樣”,盡管司機服務態度差且提前要求下車,小萍因為恐懼而不敢投訴。
事件在社交媒體曝光且被媒體報道后,涉事平臺如祺出行以“未收到投訴”為由拒絕處理,引發公眾對平臺監管責任的質疑。
行業律師指出,此類詛咒標語雖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恐嚇”,但明顯違背公序良俗,并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五條賦予消費者的監督權。
乘客因標語心理受創,司機可能面臨民事賠償或行政處罰。
此外,平臺未主動介入調查的行為涉嫌違反《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九條,即平臺需建立服務評價與投訴處理制度。
行業律師指出,平臺在證據明確(車牌號、標語照片)情況下仍不作為,可能構成“消極履責”。
“詛咒標語”事件暴露出的是,網約車平臺在快速擴張中忽視服務細節與用戶體驗的積弊。
當然,網約車司機在車內亂貼標語的現象并非個案。
“詛咒標語”對網約車乘客來說,就是司機貼在車內的 “戰斗檄文”,字字帶刺,讓乘客一上車就感受到了濃濃的火藥味。
此前,深圳一網約車曾張貼“事多別打車”“滾下車”等威脅性標語,引發輿論聲討。
杭州一司機在車內標注“本人黑戶,無視一切后果”的威脅性文字,導致乘客全程惶恐。
對網約車行業來說,安全與尊嚴是出行服務的底線,任何“灰色地帶”都要不得。
對網約車“詛咒標語”“亂貼標語”的治理中,行業頭部平臺滴滴起到了應有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2025年4月18日起,滴滴新規實施,明確禁止加價議價、不文明用語等三類標語,違者將面臨封號等處罰。
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合規,而平臺間合規的競爭也不僅僅局限于資質審核,更應當延伸至服務質量的精細化管控。
來源:澎湃新聞
今日互動
你認為這些詛咒標語該不該管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