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烏海5月21日消息(記者劉欣榮 劉一晨)在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濱河街道中河源社區,一項創新的“葡萄小龍蝦共生”生態農業項目落地生根,為當地農業發展帶來新契機,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葡萄架下“蝦兵”躍(央廣網發 烏海市海勃灣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河源社區作為葡萄種植大社區,1200畝葡萄園雖享譽一方,但產業結構單一、土地效益觸頂的困境日益凸顯。為解決問題,2023年社區聯合專家團隊對葡萄園進行全方位生態檢測,發現葡萄與小龍蝦生長環境契合,可形成生態互補。
項目依托內蒙古農業大學專家團隊技術支撐,針對本地自然條件創新構建生態鏈條:葡萄藤為小龍蝦提供遮蔭避暑空間,蝦類掘穴活動改良土壤、促進葡萄根系生長,蝦糞轉化有機肥滋養果樹,葡萄落葉發酵后成為蝦類飼料,實現“零廢棄、全循環”的資源高效利用。
首批6萬尾小龍蝦苗已投放3畝葡萄種植區(央廣網發 烏海市海勃灣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項目實施前,社區聯合企業完成養殖區域科學規劃、蝦池基建升級及“專家+農戶”技術培訓體系搭建;今年春耕期間,首批6萬尾小龍蝦苗已投放3畝葡萄種植區,全年計劃投放60萬尾,預計帶動就業超300人次、創造經濟效益50萬元左右。“一田雙收”的實踐成果,為破解傳統農業效益瓶頸、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可復制的“濱河樣本”。
首批6萬尾小龍蝦苗已投放3畝葡萄種植區(央廣網發 烏海市海勃灣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項目實施后效果顯著。經濟上,葡萄和小龍蝦產量提升,帶動增收,特色旅游項目吸引大量游客;生態上,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改善了土壤和生態環境。
“土地從不辜負智慧,關鍵看我們如何喚醒它的‘立體生產力’?!敝泻釉瓷鐓^黨委書記張雪峰如是說。記者了解到,海勃灣區計劃在三年內將共生模式擴展至50畝,打造“春賞花、夏采果、秋品蝦、冬觀鳥”的四季旅游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