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國際能源署的一份報告顯示,由于關鍵礦產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以及出口限制的蔓延,關鍵礦產面臨"痛苦中斷"的風險越來越大,根據該機構周三發(fā)布的2025年展望報告,供應鏈多元化的進展將十分緩慢,世界將進入供應鏈價值重塑周期!
該報告稱,2024年支全球礦產勘查投資連續(xù)第二年下降,投資勢頭有所減弱。其中,澳大利亞、美國等傳統(tǒng)勘察大國的鉆探工作量同比減少 11.4% 和 36.7%。尤其是這個行業(yè)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融資放緩,盡管 KoBold Metals 等 AI 勘探公司獲得大額投資,但整體投資勢頭減弱,導致新礦發(fā)現不足,而鋰、稀土等資源的探明儲量因過度消耗持續(xù)下降。
中國推動價格上漲
2024年,銅、鋰、鎳、鈷、石墨和稀土元素的前三大生產商的平均市場份額上升 至86%,幾乎所有供應增長都集中在一個供應商——鎳是印度尼西亞,其他礦產是中國(原以為蘇聯當初是“資源帝國主義”,沒想到....)
國際能源署表示,報告中涉及的55%與能源相關的戰(zhàn)略性礦產現在受到某種形式的出口管制。與此同時,限制措施的范圍正在擴大,不僅包括原材料和精煉材料,還包括加工技術。比如印尼已將鎳礦稅率從 10% 上調至 14%-19%,并聯合剛果(金)管控氫氧化鎳鈷等中間品供應,試圖通過財稅手段強化資源國話語權,此類政策不僅推高礦產開采成本,還可能形成 “資源國聯盟”(關鍵資源OPEC化),進一步壓縮進口國的議價空間,并助推諸如高鎳三元電池等產業(yè)因鎳價上漲而面臨的成本風險。
世界礦產資源市場份額
在國際能源署分析的20種礦物中,中國是19種礦物的主要精煉國,平均市場份額約為70%,報告稱,盡管某些礦物的市場規(guī)模可能很小,但供應中斷可能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影響,其中15種礦物的價格波動比石油更大(受管制而導致的供應鏈不穩(wěn)定)。比如,銅價在 2025 年 3 月突破 8 萬元 / 噸,導致電池銅箔成本占比接近 20%,迫使企業(yè)尋求類似復合集流體技術等進行產業(yè)升級。
國際能源署強調了銅市場面臨的主要風險,因為各國都在尋求擴大電網,而目前的礦山項目管道顯示,到2035年銅供應將短缺30%(上海灘傳奇期貨大佬,中財集團、中財期貨等多家企業(yè)的董事長——邊錫明,今年4月基本清倉黃金,全力做多滬 銅,大佬的世界果然領先于公開數據)
而對于新能源電池而言,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非洲部分地區(qū)主導的供應大幅增加給價格帶來了下行壓力,各種電池技術也面臨高度集中的風險,中國控制著硫酸錳和磷酸等重要組件的供應鏈(中國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廢舊電池回收等環(huán)節(jié)同樣占據主導地位,供應鏈集中度風險并未根本化解),將導致歐洲、美國的新能源產業(yè)崛起難度加劇,此外,固態(tài)電池等新技術雖被寄予厚望,但仍需依賴復合集流體等材料創(chuàng)新,而中國企業(yè)已在多孔結構材料研發(fā)上取得突破,可能繼續(xù)主導下一代技術標準。
白銀率先反彈
面對當下的局面,美國通過《國防生產法》推動本土礦產開發(fā),并與烏克蘭、剛果(金)等國簽署協議獲取資源,試圖構建 “去中國化” 供應鏈。歐盟則推出 47 個戰(zhàn)略項目,計劃投入 1760 億元提升本土產能,目標到 2030 年實現 10% 的關鍵礦產自給率。但這種 “資源民族主義” 趨勢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碎片化,增加長期協調成本,而且會形成集種截然不同的標準體系,增加全球化的融合難度。
為此,IEA 與 OECD 提出了可追溯性系統(tǒng)框架,通過標準化數據收集、供應鏈協作和治理驗證,有望提升礦產來源透明度。從結果看,關鍵礦產供應鏈的重構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短期來看,價格波動和政策干預將持續(xù)擾動市場,但技術替代和區(qū)域化投資正在創(chuàng)造新的增長極。長期而言,全球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機制,避免將供應鏈問題意識形態(tài)化。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礦產消費國和精煉中心,將在技術創(chuàng)新、資源回收和國際合作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推動形成多元、高效、可持續(xù)的供應鏈新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