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
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關羽兵敗荊州,被孫吳生擒后斬首,腦袋被送給了曹操。
就在同一年,曹操病死,曹丕迫不及待接受漢獻帝禪讓,登基稱帝。
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此時的曹魏朝堂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情,熱烈討論劉備會不會伐吳為關羽報仇。
大多數臣僚認為,蜀國是一個小國,只有關羽一個名將,現在關羽被殺,蜀國上下憂懼,肯定不會伐吳。
只有侍中劉曄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蜀國雖然地小人稀,但劉備很有野心,肯定會出動大軍伐吳,以炫耀其還有足夠的實力。并且關羽和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報仇,一是傷了二人之間的感情,二是寒了其余將士的心。劉備為了穩定人心,一定會出兵伐吳。
結果被劉曄猜中,到了第二年,劉備傾全國之力東出伐吳。
這就是劉曄的水準,分析局勢不能光看國力,還要看人心,在曹魏這邊,劉曄更懂劉備。
孫權得知劉備大舉伐吳,心里很慌,他特別怕曹丕趁機率大軍南下,屆時蜀漢和曹魏兩路夾擊,孫吳非滅亡不可。所以,孫權趕緊向曹丕上表稱臣。
曹丕接到孫權的降表后,大為高興,他覺得自己沒有耗費一兵一卒就收復了江東,真乃曠古奇功。曹魏眾臣紛紛上書慶賀,只有劉曄是個清醒人,給曹丕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他對曹丕說,孫吳占據江東已歷三世,無人臣之心久已,現在上表稱臣,是因為內外交困,不得已才來投降,倘若內憂外患都解決了,孫權隨時都會翻臉不認賬。
劉曄建議曹丕,可以趁孫權窮困之時,大舉南征,一舉擊潰孫權,要不然就是養虎為患,孫吳遲早會成為曹魏的心腹大患。
此時的曹丕已經被孫權的稱臣沖昏了頭腦,他不僅不聽劉曄的諫言,反而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正式認可了孫權的合法性。
二
據裴松之注引《傅子》記載,劉曄堅決反對曹丕加封孫權為吳王,他認為既然不抓住機會滅吳,那就更不能給孫權加封,讓他和劉備狗咬狗一嘴毛,曹魏如果冊封了孫權,那就是承認了孫吳是曹魏的一部分,從而在聲勢上壯大了孫吳,這是一件地地道道的蠢事,可惜曹丕不聽。
孫吳在三個割據政權中,地位最不合法,他既不像曹魏一樣,是漢獻帝禪讓,也不像蜀漢一樣,是劉姓宗族創建,它屬于自立政權。現在作為正統的曹魏正式冊封孫權為吳王,就為孫吳政權加上了合法的外衣,孫權現在可以光明正大的統治江東地區。
原本江東士民對孫吳政權還有猶疑之心,對曹魏這個合法朝廷有畏懼之心,現在好了,合法朝廷正式認可了吳王,那我們這些江東士民可以光明正大的做吳王臣民。
待到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后,孫權鞏固了孫吳的基業,此時就露出了真面目,他開始不把曹丕放在眼里,對曹魏越來越不恭敬。
當孫權有困難的時候,他可以管曹丕叫爹,當孫權沒有困難的時候,他就是曹丕的爹。
這么簡單的道理,小學生都能看出來,曹丕偏偏看不出來。
得知真相的曹丕氣急敗壞,他想出兵伐吳,把孫權抓來讓他管自己叫爹,這個時候還是劉曄跳出來反對。劉曄心想,真是跟你那個死爹一個德性,孩子死了來奶了。他對曹丕說,現在孫吳剛剛獲得一場大勝,上下一心,士氣正旺,現在去征討無異于肉包子打狗,但曹丕還是不聽。
之后曹丕數次征吳,均無功而返。
劉曄再一次展現了他頂尖戰略家的水準,前一次是六年前(215年),曹操平定漢中時,劉曄建議曹操乘勝南下滅劉備,曹操狐疑不定,選擇退軍,喪失了消滅劉備的最佳時機。
這一次,劉曄建議曹丕趁吳蜀大戰時南下滅吳,結果曹丕不聽,喪失了消滅孫權的最佳時機。
曹操曹丕父子,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未能把曹魏發揚光大,曹魏的輝煌偉業戛然而止。
估計劉曄心里充滿了怨氣,他精準把握局勢,規劃出統一華夏的偉大戰略,就這么被豬隊友給葬送,換誰誰不生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