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希福中醫“第六屆百位抗癌明星·龍年中國行”開封站現場,氣氛熱烈而感人。來自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的李梅紅,在父母的陪伴下,走上舞臺分享她的抗癌歷程。
“當年我被鄭大一附院判了‘死刑’,病情嚴重得和植物人差不多,唯一比植物人好的,就是還能睜開眼睛。”梅紅的聲音雖帶著一絲顫抖,卻無比堅定。聽到這話,她的父母瞬間紅了眼眶,淚水奪眶而出。誰能想到,這個在大學時18歲就入黨、前途一片光明的23歲姑娘,竟被命運無情地推向了“四腦室髓母細胞瘤”的深淵。更令人心疼的是,懂事的她在住院期間,甚至簽下了“遺體捐獻書”。
梅紅的父親在一旁哽咽著補充道:“2012年10月底,梅紅被查出癌癥。11月1日,她在鄭大一附院接受了手術,半個腦袋都被打開,手術長達7個半小時。手術對小腦損傷太大,術后她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說話、看東西、走路和平衡都成了問題。”
術后的梅紅,經歷了放療、化療和光子刀治療。父親每個月從老家帶她來醫院化療,那時的她情況糟糕透頂。到了2013年8月復查時,發現癌癥復發了。鄭大一附院的劉主任建議使用更好的藥物,制定了以“福莫斯汀”為主的化療方案,但效果并不明顯。11月左右,他們決定嘗試美國進口藥“貝伐單抗”。
“當時在鄭大一附院,專家都沒用過這種藥,只知道有這么個藥,還得上網查怎么用。這藥價格昂貴,一支一小瓶就要5000多元,每次用三支。我們用了兩個療程,不僅沒有明顯效果,她的身體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到最后半個月,她連路都走不了了。”父親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日子,聲音里滿是無奈和痛苦。
就在他們感到絕望的時候,梅紅在鄭州澍青醫學院畢業的同學向他們介紹了袁希福院長。那時的梅紅只能躺在病床上,兩眼會動,醫院每天都會下達病危通知書。家人不甘心就這樣放棄,抱著試一試的心態,2013年12月2日,他們找到了袁院長。
袁院長當時說:“來的太晚了,就算開了藥,效果也不會太好。”但家人懇求道:“哪怕用完藥后,孩子能多活一天,也是全家人的希望。”袁院長被他們的堅持打動,開了藥。
梅紅剛開始吃藥時,頭疼得受不了,每六個小時就要吃一次曲馬多,一天要吃四次。吃到第五天,頭疼的時間間隔變長了,從六個小時延長到七個小時還沒疼。這讓家人看到了一絲希望,決定堅持吃藥。
吃完七天的藥,他們又來開藥,醫生煎好藥帶到醫院繼續吃。又吃了半個月,梅紅的頭疼和其他不適癥狀都有了好轉。快過年的時候,院長說:“你們可以回家過年了。”
在此之前,家人帶著梅紅跑遍了上海華山、北京天壇等大醫院。北京天壇的專家甚至無奈地說:“帶孩子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去哪轉轉就去哪轉轉。”可他們不甘心,中醫治療有了效果后,他們堅持了兩年。這期間,梅紅寫了一篇名為《重生》的文章,記錄自己的親身經歷,父親把它做成了書。
吃了三年藥后,袁院長說:“梅紅,可以了。”但家人考慮到髓母細胞瘤復發率高、惡性程度極高,不想停藥。于是,梅紅一直吃藥,這一吃就是6年半,從未間斷。哪怕大年初一,她都可以不吃餃子,但藥絕對不能停,因為那是她的救命稻草。
如今,梅紅已經成功邁入抗癌的第11個年頭。除了早期放療留下的后遺癥導致小腦損傷、行走不便外,她基本已經和常人無異。她在家開了網店,開啟了全新的生活。在現場,梅紅的父親感慨地說:“梅紅是世上最堅強的孩子,袁希福院長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
李梅紅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無數癌癥患者前行的道路,讓他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迎來生命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