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的我學草書已經五年了,五年來,從一開始對草書的一無所知,到中間對草書的一知半解,再到現在的基本了解。一路走來,可謂是一路艱辛,中間也是磕磕絆絆經歷了不少。
草書,是一種書體,更是一種藝術,對于普通人而言,那是高大上的存在。過去我是看到草書就望而生畏,因為辨認這些字覺得堪比登天。
后來,慢慢的,不僅認識了很多的草書字體,而且還懂得了草書的創作,懂得了草書的分類以及筆法、墨法和布局的安排。
對于這些,雖然現在還不是得心應手,但是確實比以前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飛躍。下面針對這幅作品,我來分析一下,請同行書友一同見證。
前天,在市美術館,一幅名不見經傳的作品讓我駐足良久。因為這幅作品的構思,讓我驚嘆不已。仔細欣賞,仿佛能聽見筆鋒劃過宣紙時的輕微摩擦聲。
那幅作品以濃墨重筆開頭,三個字如鼎立的三足,將整個畫面穩穩撐起?!按骸弊制厕嗍嬲谷缌Ψ髅?,“落”字三點水似碎玉迸濺,“靜”字最后一豎如孤松挺立。我忍不住輕輕誦讀這幾個字,恍惚間竟聞到了春雨打落花瓣的濕潤氣息。
最令我心折的是整幅作品的墨色變化。那些與主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淡墨字跡,猶如暗夜中閃爍的星辰,既豐富了畫面的層次,又賦予作品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美感。我曾嘗試臨摹這種墨法,但總是不得要領——要么濃墨暈染成團,要么淡墨幾近透明。這讓我不禁想起王羲之“墨池”的典故,那位書圣想必也是在無數次失敗后才參透墨法真諦。
作品的字形結構同樣令人稱奇。那些打破常規的筆畫,看似隨心所欲,實則暗藏玄機。有次我忍不住向書法老師請教,他笑言:“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是'無法之法乃是至法'?!蔽胰鐗舫跣?,開始理解草書的自由不是無拘無束的放縱,而是收放自如的掌控。就像那幅作品中的“靜”字,最后一豎既不能太直如枯木,也不能太曲似盤蛇,恰到好處的微彎中蘊含著千鈞之力。
這些年來,我收藏了各種草書作品的資料,從古老的《急就章》到現代的創新之作,每一幅都在訴說著不同的心境與哲思。那位無名氏的作品始終占據著我的心頭之位,不是因為它出自名門,而恰恰因為它的無主之名。每次重看,都會發現新的細節——或是一處巧妙的留白,或是一個靈動的轉折,仿佛能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此刻,我終于明白為何自己對這幅作品情有獨鐘。它不僅展現了草書的技法之美,更蘊藏著創作者的生命感悟。那些錯落有致的筆畫,不正是人生起伏的真實寫照?那些濃淡相間的墨色,不恰似歲月流轉的痕跡?在這看似狂放不羈的線條中,我看到了一個靈魂最真實的模樣。
朋友們,現在輪到你們來解開這個謎題了——你們眼中這幅作品究竟寫了什么?或許每個人都會讀出不同的答案,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無論如何,希望你們能透過這些看似隨意的墨痕,感受到那個書寫者此刻的心情——或是春日漫步的閑適,或是對月獨酌的孤寂,或是對生命無常的頓悟。
這幅未署名的草書作品,已不僅僅是紙張上的痕跡,它成了我與古人、與歷史、與自己對話的橋梁。每當凝視這些墨痕,我仿佛能聽見歷史的絮語,觸摸到時間的溫度。這,或許就是書法最動人的魅力——它能將轉瞬即逝的靈光定格為永恒,在黑白之間見天地,在枯濕濃淡中悟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