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物過敏,也稱為食物不耐受,是指人體防御系統將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誤認為有害物質,并針對這些食物產生遲發性變態反應,由此所引起全身各系統的癥狀與疾病。
慢性食物過敏不同于急性食物過敏,急性食物過敏指機體由IgE抗體介導快速變態反應,癥狀與食物攝入存在明顯關聯,多次發作后大多數患者能自我發現并預防。
由IgG介導的慢性食物過敏常在進食24~72 h后才出現癥狀,癥狀隱蔽且不具特異性,人們一般難以自我診斷。其發病率遠遠高于急性食物過敏。
據統計,有高達50%人群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過敏,不僅如此,不同人對于同一種食物慢性過敏可能出現極不相同的癥狀。
慢性食物過敏的產生機制
食物經人體消化道代謝后,通常轉變為氨基酸、脂肪酸和單糖等營養物質被腸道黏膜吸收,從而提供機體能量。慢性食物過敏患者由于體內缺乏某些消化酶以至于一些食物成分無法完全消化吸收,機體將這些食物識別為外來物質,激活的體內免疫系統產生食物特異性的IgG抗體。若飲食結構不能改變,慢性過敏的食物會繼續形成大量免疫復合物,致使人體各系統出現一系列慢性免疫損傷,如頭痛、慢性腹瀉、腹脹、高血壓、疲勞、感染、皮疹、肥胖等癥狀。
腸道疾病發病與機體慢性食物過敏有一定關系。
一部分學者認為慢性食物過敏產生的IgG 抗體,激活腸道中的免疫細胞,釋放炎性介質,導致腸功能紊亂,發生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
另外,當各種因素損傷腸黏膜致通透性增加時,食物IgG抗體進一步加重腸粘膜的損傷,推遲黏膜的修復,導致持續腸粘膜炎癥。
具體了解何種食物會加重疾病或癥狀是患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慢性食物過敏的診斷可通過飲食調查法來評估,通過自設飲食頻率問卷或飲食日記調查患者一段時間的飲食食譜,觀察各種食物和癥狀關系,從而確定慢性過敏的食物。飲食調查法雖然操作簡單,但常存在回顧性偏差,帶有一定主觀性,可靠性較弱。
慢性食物過敏檢測通過檢測血清中常見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水平,找出可能加重癥狀的食物。
常見的慢性過敏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小麥、玉米、大豆和貝殼等。但檢測結果仍需綜合判斷,由于日常飲食種類繁多,食物間相互作用及烹飪消化后抗原易發生改變,檢測陰性也可能存在異常,檢測陽性則說明體內存在異常免疫反應。
調整飲食習慣,避免慢性過敏食物的攝入是解決慢性食物過敏的最佳途徑,為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